近期咨询门诊有好几位来访者提到网络吐槽热词“偷感重”“紧张”“内耗”“纠结”等,他们是这样形容的:准备在朋友圈分享今天的经历,但临到发的那一刻又犹豫了,我这样发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在装?穿了精致的衣服、化了美美的妆,出门前又忍不住想: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太过自信了?职场里,特别在意领导和同事的看法,别人一句话让你在心里反复咀嚼,制造无数黑色想象:我会不会这里不好,那里做得不对?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什么都做、什么都想做得好,不会拒绝、不论自己空闲与否,希望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满足别人所有的期待。 在心理学中这种思考“别人可能会怎么想自己”的方式,就是自我客体化。“自我客体化”是指个体将自身视为一个被观察和评价的客体,所有行为的出发点不再源于自身的感受和意愿,而是站在他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合适。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更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从而加剧自我客体化的倾向。 自我客体化带来的后果 1、认知偏差。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高估他人对自己外在的关注程度,而低估他人对自己内在品质和能力的重视。 2、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频繁出现,进一步干扰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使其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 3、关系疏离。当你将自我视为客体时,你会与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逐渐疏离。可能不再关注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是关注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可能会忽视他人的感受,导致关系疏远。 如何与自我客体化思维对抗 1、需要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不一样。认识到自己的独持性和价值,而不是仅从他人的视角、评价来定义自己。 2、增强自我意识。意识到客体化是一种将个体或事物视为无生命的、被动的、缺乏主观性和情感的对象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时有体现,它不仅限制了我们的表达能力,还可能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时刻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权利。 3、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告诉自己:不需要纠结于把自己改变成那些所谓的“被人喜欢的人”,我们没有必要被每个人都喜欢。多与能给自己正能量的人相处和联系,避免长期与否定和打压自己的人相处。 4、采用批判性思维。对于外界的评价和期待,保持一定的批判性,不盲目随意接受或拒绝。 5、培养积极的心理状态。学会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而不是过分自责或否定自己。保持乐观、积极、阳光的心态,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过分计较短期的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