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网络也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社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导致“宅民”增加了,网络成瘾者的数量急剧增加。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网络成瘾后所造成的危害屡次被曝光,网瘾青少年为了上网玩游戏,有的孩子将母亲的耳朵割掉,甚至有小青年竟荒唐地毒杀父母。给孩子本人和家庭带来了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今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首次将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纳入该协会正式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这标志着中国人制定的标准首次在世界精神疾病诊断领域被国际认可,确立了精神障碍的一个新病种。网络成瘾9条诊断标准:1.渴求症状(对网络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2.戒断症状(易怒、焦虑和悲伤等);3.耐受性(为达到满足感不断增加时间和投入);4.难以停止上网;5.因游戏而减少了其他兴趣;6.即使知道后果仍过度游戏;7.向他人撒谎玩游戏的时间和费用;8.用游戏来回避现实或缓解负性情绪;9.玩游戏危害到或失去了友谊、工作、教育或就业机会(本条视为严重程度标准。) 对于网络成瘾被纳入精神病一事,也引起国人众多猜测和疑惑,比如:网瘾怎么就成为精神病了?那“购物瘾”、“赌瘾”、“性瘾”都是精神病吗?据调查,中国2400多万城市青少年有网瘾,他们都是精神病吗?网瘾人群绝大部分是青少年,而精神病这个标签在中国是一个被社会歧视,短期内无法消除的病种,将网瘾纳入精神病对青少年会不会造成永久的伤害?甚至有网友调侃:“我喜爱网络游戏,昨天还好好的,一觉醒来我成精神病了。” 但笔者以为,这些想法是不成熟的。首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凡是精神疾病的诊断必须具备严重程度标准:第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第二,社会功能受损。如果喜爱游戏,这没有错,但影响到你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外界的干涉,能否自拔?生活质量如何?有好多网络成瘾者不能工作,不能完成学业,没有生活来源,影响家庭关系,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难道还不用矫正?如果能自控自己的行为,合理安排时间和工作,又有谁会干预你的生活?其次,忌讳精神疾病这个词并不利于预防和对症治疗网瘾。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医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大到重性精神病如分裂症,小到心理障碍甚至失眠。以前通用“**精神病”,确实会对别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影响和社会负担,(这也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及社会对其的偏见有关),现在建议使用“**精神障碍”的称谓,也许会减轻心理上的负担。所以,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障碍的诊断范畴,并非是指重性精神病。网络游戏成瘾称为非物质成瘾,病症的发生和大脑功能、社会阅历、个人性格特征有关,是心理疾病,也统属于精神疾病。 有研究表明,只要每天玩网游6小时以上,半年以后,其大脑前额叶的葡萄糖代谢下降15%,大脑氧代谢下降了8%。所以如果一个孩子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他的大脑功能会下降,出现情感麻痹等症状,其注意力、情感能力、情绪表达能力,都将严重退化。 “网络”作为近年来新生事物,方便了人,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成瘾”则是它的不良反应之一。如何正确面对“网络”,预防和治疗“网络成瘾”给社会学家、青少年心理专家、以及精神科学者带来新的课题和思考。陶然主任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给大众和研究者树立了划分标准和研究平台,希望籍此能促进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杨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