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有不少父母为子女的叛逆而痛苦,都认为我们给予别人家都给予的东西,甚至给予的更多,为什么孩子还要恨我们、不上学、甚至要离家出走?列举一案例如下: 一高三男学生,临近高考,突然跟父母说不想上学,不想高考了,父母就问他为何不想上学,他说不为什么,就是不想学,上了大学也没用。父母为此很着急,儿子一直很优秀,在班上排名在前十,最好的排名在第六,还有两三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他说不想上学就不上,不想做作业,不参加月考,你说父母着急不着急。故父母带孩子来咨询。 咨询中了解到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欠缺,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考到班上第六名,他们就要求儿子考到第五名,父亲认为儿子能考到第六名,就有能力考到第五名,故不断地在家里督促儿子学习,为了不浪费时间,由父亲负责接送上学,生活两点一线,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并不准他看电视,不准用手机,不准唱歌,不准出去与同学打球,儿子感到压抑,学习成绩骤然下降,一次月考掉到班上30几名,儿子就觉得难过,自觉没希望上好大学了,故不想上学,不想高考。父母一督促,则易逆反,甚至将书本撕掉。咨询中儿子称就是父母逼得他这样子的,父母给予的压力太大,并剥夺他的自由,他的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父母的虚荣心、为了父母的自私,所以,他们越在意他的成绩,他就越不学习,甚至不想高考,并以此来惩罚父母。虽然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带他出去旅游,但他仍不同意上学,他说父母不了解他的需要,他不需要父母只给他物质上的需要,更需要父母关心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不要总是用家长式教育方式教训自己或命令自己,希望父母能做自己的朋友,倾听自己的心声。通过咨询后,父母倾听了儿子的心声,知道儿子的心理需求,改变教育方式,改善与儿子的交流方式,后来反馈给心理医生,称跟儿子关系改善,儿子不逆反了,心情愉快,亦恢复正常上学,学习成绩亦上升,儿子有信心能考个好大学。 从这个案例里启发我们,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能有父母捆绑式爱,不要附带有条件的爱,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爱孩子、要求孩子,应该无私的爱孩子;不管孩子成绩是好还是坏,都要认可孩子;不要总是否定孩子或嘲笑孩子,尽量看到孩子的优点,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尽量做孩子的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不要给予他不需要的,让他能有自己的选择自由。 张玉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