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精神科医生门诊日记(21)

发布时间:2016-05-03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 这个题目早就拟好了,一直迟迟未能动笔。原因有以下几点:1、本人经历的或亲自经过诊疗的病例数不多,样本量较小,所得出的结论或许不能阐述问题的本质。2、本人对这个问题带悲观倾向。3、担心这样的问题会引起患者或家属这个疾病的恐慌。 所以,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我先引用《精神病学》(第四版,P405~406)的观点: “1、克雷丕林对本病的预后是悲观的,认为只有13%的病人没有衰退。 2、E.blduler(1941年)提出转归有痊愈、轻度缺陷、明显缺陷和痴呆四类,每类均约占1/4左右,并提出衰退的出现与病程经过的性质密切有关。起病缓慢的病人大多出现衰退,周期性病程者出现衰退只是少数。 3、北京医科大学对平均病程为20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病程和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提示:迁延性病程和阴性症状影响本病的结局。 4、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缓解率有明显提高。Mayer-Gross(1932年)报导:35%社会缓解,5%病仍重,60%仍住院或死亡。Morrison(1974年)发现仅有17%病人恢复正常。上海精神病防治院(1978年)随访20年发现临床痊愈者25%,显著好转者33%,两者合计58%。北医精神病院随访10~24年发现临床痊愈者29.2%,显著好转者25.5%,两者合计55%。 5、Hegarty(1994年)对大样本的患者资料(51800名)进行荟萃分析,发现40.2%的病人在平均随访时间性5、6年预后较好。且1958~1985年,这一数值达到最高的48.5%。作者认为可能与现代抗精神病药物的问世有关。” 在解读上述文字时,需要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1、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转归,预后是用“临床缓解率”或“临床痊愈”来描述的,这和平常老百姓讲的“治愈”不是一个概念。我时常听到家属问“这病能治好啊?”其实他想问的是能不能“根治”,即经过治疗后不用再吃药,彻底治愈。而医学上所说的“临床缓解率”或“临床痊愈”是指精神病性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或量表(量化指标)的减分率来衡量。这有点类似于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十年生存率”。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2、在文献报导或随访的资料中,都没说明患者未服药。而我的理解,这些能够在十余年后仍被观察、随访的患者,应是继续维持治疗的,否则恐怕很难纳入到统计数据中。(理由在后面表述) 3、在近20年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对于精神分裂症这一疾患的认识和理解较前有了明显的进步。诊断标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以前有很多无法识别或归类的精神疾病都被纳入到“精神分裂症”这一诊断,所以以往的研究在样本的选择上可能缺少一定的严谨性。而“非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是不一样的。辟如,在新的诊断标准中(DSM-IV或CCDM-3)就从原先的“精神分裂症”中划出了“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等。 4、在既往的研究资料中,对于被纳入随访患者,数据存在瑕疵。首先入组对象经过十余年后要存活,我们都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要比其他人可能会多一些的意外(如出走,流浪),而且在随访期间死亡也被剔除在外,导致相对预后良好的病人被保留,从而这一数据被放大。 5、以笔者的经验来看,如果确诊是“精神分裂症”,多是需要终身服药的。该疾病的复发率相当的高。如果是仅发作一次的“精神分裂症”,这个诊断要值得商榷。 6、从既往的研究来看(实际工作中发现也是如此)起病缓慢的病人大多出现衰退,迁延性病程和阴性症状影响本病的结局。所以家属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阻断这一恶性循环。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及早治疗,正规治疗,足够疗程。并和你的医生建立起治疗同盟,互通信息。这才是本文想要表达的重点。 7、在本文文献中,有人也对以往的治疗作了回顾性的总结,现代抗精神病药物的问世,提高了临床缓解率。在近20年来,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雨后春笋般的百花齐放,可以说超过了过去一百年的总和。各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它极大的提高了疗效。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我相信总有一天人类终会战胜这个疾病。 最后衷心的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健康幸福! 杨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强迫症专题讲座91——接受生活的遗憾,收获人生的美丽
下一篇:精神康复系列讲座(十七)——春季的防治要点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