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儿童心理专题讲座(二)

发布时间:2016-05-03

情绪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健康 儿童与成人一样,也会体验到诸如愤怒、悲伤、恐惧、焦虑、嫉妒等负面情绪,有的儿童甚至会以不适当的行为来表达负面的情绪,如吼叫、骂脏话、摔东西、打人等。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表达情绪也是必须和正常的,但是如何恰当的表达情绪却是需要家长给予正确引导的。我们家长要规范的是儿童不当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情绪。因为孩子的伤心、害怕、愤怒的情绪,不会因为父母说:“宝贝,你不要哭啦,这有什么好伤心(怕、生气)的呢?”而消散。这样只会让他们不相信自己真正的感受,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丧失自尊心。所以,家长需要让孩子接受自己当时所体验的感受,同时应教孩子用更好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愤怒或伤心等情绪,这样孩子的性格、自信和自尊就不会受到扭曲或伤害。 这样的教育对于年幼的、尚不懂得正确表达情绪的孩子特别重要。记得我家宝宝在上小班的时候,有一次陪他在京华城玩,当时他正一个人颇有兴趣的搭积木,这时另一个小孩来抢了他正在搭的玩具,他当时发怒把所有积木都从桌上掀到地上去了,周围的人都说这孩子脾气真大,我也为他的行为而震惊,严厉地批评了他,他哭的很伤心。这件事促使我思考,当孩子情绪如此失控,摔东西大发脾气时,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处理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帮助的。首先我认识到孩子产生这种生气的情绪其实是正常的,因为他正在玩的东西被别人抢走了,作为成人我们对于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被别人抢走也会体验到一种愤怒的情绪。同理,孩子虽然小,但是这种愤怒的体验其实都是一样的。当然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在遭遇类似的情境时的表现会有所不同,有的儿童愤怒可能不以外显的行为表达出来,而是压抑在心里暗暗生闷气。不管是外显的狂怒行为,或是内隐的生闷气行为,其实都无法让儿童改变问题的现状,并且对儿童情绪的健康发展不利。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不及时教会儿童正确的表达自己,这种错误的行为就会内化,成为儿童一种固有的行为模式,并延续至成年。 爸爸、妈妈们可以观察一下自身或身边的亲人、同事,在对待发怒这个问题上,是不是有的人生气了憋心里不表达,让人摸不清他的真实想法;有的人火气很大,常常让周围的人感觉地动山摇。其实,当别人对自己做了自己觉得不能容忍的行为,和风细语的说出自己的“不同意”或者“想法”很重要。但是很多时候,对于一个成人来说,即使已经懂得这个道理,让他去做却是困难重重,因为“忍气吞声”或者“大发雷霆”已经成为他一种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想要改变,迈出的每一步都会很艰难。所以,正确的情绪教育对于孩子的良好性格成长和学会处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于是,当天晚上,经过思考我对宝宝说“今天在京华城,小朋友抢了你的玩具,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妈妈很能理解你的这种感受,但是你把所有的玩具都摔到地上的行为是不对的,我们下次不要这样,其实你可以对那个小朋友说‘我正在玩,你可以玩其它的’(具体怎么说各位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组织不同的话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育的话语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所变化。在孩子有不恰当的行为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跟孩子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其实更重要的是,你应该告诉孩子怎样做是对的。 没有受过情绪教育的孩子,会任凭情绪泛滥,作出许多“耍性子”的事,而一旁则是生气的父母的大声呵斥,让双方都受尽折磨。还有一些孩子就是因为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所以家长们不要对孩子的情绪产生厌烦,要学会在孩子情绪激动时正确与孩子互动,并运用一些“情绪教育”的方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绪。 董晓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精神康复系列讲座(十七)——春季的防治要点
下一篇:强迫症专题讲座90——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