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曰,11月29日冯小刚力作《一九四二》正式登陆大银幕。贺岁档硝烟弥漫,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珠玉在前,后有“现象级黑马”《泰囧》夹击,《一九四二》并未如华谊之前预料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但结果耗资2.4亿元的《一九四二》的累积票房突破4亿基本无望,而后期小成本的电影《泰囧》的电影票房已经突破了11亿。笔者将从传媒心理学的角度和读者一起探索《一九四二》为何遭遇票房失败的缘由。 第一,电影的内在元素难以支撑高票房。如果电影《一九四二》的买点在于展现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的话,这样去支撑一部高票房的电影是很难做到的。电影往往需要有很多的买点去吸引观众,仅仅让观众去影院花钱了解历史显然是不对的。现在人们去解读历史的方式是很多的,可以考书籍、纪录片、专家的讲解等等。笔者在最近看了几个电视台播放的有关当时河南饥荒的情况,也许解读历史,看纪录片比看电影更加的可信。而且解读历史无需大成本的制作。 第二,电影的悲剧色彩让观众难以承受。电影《一九四二》应该是定位于悲剧的,而且是一场中华民族的悲剧。悲剧往往在一定时间内比不了喜剧的火热。我们聚会更多的是为了喜事,比如结婚、乔迁等等,而人们不喜欢聚会为了一种不快的事情,除非非得去不可的活动,比如追悼会。人们往往不喜欢去公开的展现悲剧或看悲剧,而更喜欢在私自的地方解读悲剧。有学者说,悲剧是深刻的,好的悲剧往往是深刻到读者很难接受的程度。但是当往事沉浮,我们对悲剧又是记忆很深的。人们谈起莎士比亚的时候,更多的会联想到他的四大悲剧,这是这个道理。 第三,电影选择的放映时间上可能是重大的失误。悲剧电影的放映是要讲究放映的时间点,显然在年终岁末的时间点上映是不明智的。年终岁末往往有许多的节日和聚会,人们的情感更加偏重于开心的一面。《南方都市报》则发起了调查“你最希望在贺岁档里看到怎样的电影”,结果有67%的观众选择“轻松爆笑的喜剧”,更是显现出了《一九四二》的不合时宜,倒是《泰囧》选择到了一个好的时间点。记得冯导的另一部悲剧电影《唐山大地震》选择在7-8月份公映是明智的,票房也不错。 第四,许多电影的同期推出分流了部分观众。年终岁末是电影市场的黄金档期,许多制作精良的电影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推出。这样在无形中电影的竞争更厉害。过多的电影分散了观众对《一九四二》观影兴趣。有学者在观众的选择电影种类的实验中发现,大部分受试者喜欢选择喜剧片胜过悲剧片,喜欢故事片胜过历史剧。事实上也是如此,当《泰囧》、《血滴子》等电影上映后,《一九四二》基本没有继续发挥的空间。 第五,电影的内容限制了部分观众。电影《一九四二》拍摄了一些较为惨绝人寰的镜头,所以这样也限制了一些女性和儿童的收看,而我们目前女性和儿童是票房最好的支撑。比如《泰囧》、《少年派》可以一家三口看,而《一九四二》男性观众占据很高的比例。 不过,从《一九四二》的电影本身去看,这也不失为一部制作精良、有人文思想的电影。电影的好坏不能仅仅看票房的成绩,冯小刚导演花五年的心血打造出的电影巨作,是一部可以留给后代的财富。正是由于《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电影问世,冯导从贺岁片的商业导演转身成为电影大师。他对电影的执着和认真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世人,他在票房中的号召力也一定维持的更好。 周朝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