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人总是有相似的幸福”。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遇到苦和难,总会想到自己怎么这么的倒霉,怎么不幸的事情为什么偏偏落到自己的头上,因此而内心纠结,痛苦不堪,看看周边的人似乎都是幸福的,事实真的如此吗?别人的不幸有许多你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我们要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自己的生活,尤其在不幸的时候要善待自己,本期讲座我就要告诉那些精神康复病人要自信、自立、自强。 1、自信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自信是成功的关键,也是精神康复成功的重中之重。精神病人要坚信自己能完全康复,这样他们就会主动的服药,积极配合治疗,这对预后异常关键。当你重新走上社会,迈出家门,你充满自信——你抬头挺胸同时面带一丝的微笑,这就足够了,不管开始时你的微笑是否发自内心,但那份自信的心已经悄悄的影响着你的行为,让你做事更果断,计划更有目的性,如此良性循环,心情也越来越好,此时我相信,你会真心的笑起来。 2、自立 康复的最终目标是让病人重新回归社会,所以生病后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位成仅仅是一个病人,对什么事情都消极对待。精神疾病,精神康复需要学会自立,要学会自我安慰。的确许多病人在生病后,病前拥有的许多东西会失去,包括收入的减少,地位的下降,以及精神病的病耻感。但日子总是要过的,要平衡自己心态,在医生和家人的协助下,有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规划,重新回归原来的生活。 3、自强 是不是得了精神疾病就会低人一等,或者以后即使工作,生活也处于一种劣势,低收入状态呢?显然不是。历史上许多的名人生病后身残志不残,我曾经在上海学习王祖承教授的《病迹学》,所谓病迹学就是讲的历史中许多最著名的伟人,包括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精神病理学,其中最近的研究就举例近400年来最著名的301个人,看看他们的精神情况,王教授讲课的结果吓我一跳,文学家中几乎都有些精神问题,他们的著作就是他们早年或者童年的心灵创伤的升华,还有许多杰出的君主,皇帝,到了晚年往往多疑,脾气暴躁,说话朝令夕改,弄得民不聊生。其中包括像凡.高,拿破仑,郁达夫等等,而当时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也手段有限,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精神卫生事业的越来越重视,新一代抗精神药物的出现,药物副反应极大的减少,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精神病人不能自强呢? 自信、自立、自强其实是环环相扣的,她们彼此联系,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只要你真正的领悟她,拥有她,那么我坚信不幸的人也会有幸福的人生。 储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