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深层次问题 强迫症的确是一种很怪异的疾病,我们似乎无法理解他们的“错误”行为。比如关门必须要关上十多次才可离开,洗手必须洗足十分钟方可罢休,检查煤气阀门反复十多趟才算放心。他们不辞辛劳的做着毫无意义的行为,没有任何的报酬和奖励。他们似乎不敢停下这些动作,一旦停下后可能会让他们陷入到更加惶恐之中。他们当然也说不清这样做的理由,他们只知道这样做便可以暂时的舒服。他们常常只图着眼前的舒服,而不去思考强迫症对他们以后带来的种种不幸。是什么力量导致他们“永不停止”的行为。 我经常问来访者,如果不去做强迫行为,会发生什么情况。他们总是会说一大堆诸如失窃、失火、患重病的种种坏结果,他们通常不会认真的思考坏的结果出现的原因和可能性,而偏执的认为坏结果一定会出现的。他们不良的性格会使他们过多的出现坏的预期,而坏的预期却加重了焦虑情绪。人性是善良的,谁也不愿意做出导致灾难的错误。但是当你总是担心自己将会发生错误事件的时候,反复的思考和检查便会自然发生了。强迫症患者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他们因为惧怕犯错,所以总是在思考失败的情景和结果。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让来访者尝试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全面和乐观的思考问题。问题有益的一面是什么,不利的一面是什么,如何权衡利弊。这样的训练是很重要,也是让来访者感到困难的。许多来访者会说,自己做了许多努力仍然不能积极的看待问题。有一位中年男人,当身体出现不适感觉而确信自己患了重病,四处检查,结果失去了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在治疗中,我们让其学习“不适感觉不是疾病”、“相信自己健康”的理念,开始他觉得这样做很困难,认为自己是病人已经成为他的思维模式,把自己定位成病人的想法也已经根深蒂固了。 每一个人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从外部观察,性格表现为思维模式(认知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认知决定了情绪和行为。所以认知模式是强迫症的深层次问题。因为强迫症患者常常具有较为偏执的性格特征,而去改变其认知模式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有一部分来访者改变了行为模式和情绪模式,却许多年不能改变其思维模式。我们需要和来访者一起做许多工作,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认知上的偏差、思维上的悲观和推理上的谬误,然后加以改正。重新建立合理的、适应性的认知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但是这样的工作是很难的,我常常告诉自己,为强迫症患者治疗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和超强的忍耐力。对于患者来说,要想治愈强迫症必须要触及到深层次的问题,也需要足够强的治疗动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