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正解与曲解——观《十二星座离奇事件》有感
发布时间:2016-05-03
近日,电影《十二星座离奇事件》热映中。因为影片描述了大量心理学的内容,所以笔者抽空去影院观看。电影剧情充斥着悬疑和恐怖,但是一旦把这两点除去,剧情也就经不起推敲了。而且电影虽然描述了一些心理学现象,但是也有许多曲解的地方。电影是一种公共媒体,对于普通的观众,看电影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往往会接受电影所传递的信息。正解的信息往往会让观众理性和科学,而曲解的信息也会让观众陷入种种认识上的误区。笔者以下将罗列出电影中的一些对心理疾病的正解和曲解,以便观众在观看电影后不受误导。
正解一:性格会影响人生的发展。电影中对人的个性进行了一些分析,认为个性将影响到人生的发展。性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全部概括,外在表现于一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模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性格的形成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相互影响,好的性格往往更在于后天的培养。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播下行为,你将收获习惯;播下习惯,你将收获性格;播下性格,你将收获命运。”
正解二:儿童期的不良遭遇会导致心理疾病。电影中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在童年遭遇到的重大创伤而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期的遭遇往往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有许多心理障碍的患者在儿童期时会存在着不良遭遇。
正解三:心理治疗可以维护心理健康。电影中对心理治疗做了一些描写。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运用专业技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的过程。一个人心理出现不平衡的状态要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治疗,否则长期的精神失调会导致一些心理疾病。
曲解一:对星座对性格影响的曲解。电影中过分的渲染了星座对性格的关系。星座反应的是个体出生月份。心理学研究,出生月份对性格有一些关系,但是并不是重要的方面。电影中星座对性格的决定论是一种伪科学。性格的形成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相互影响,性格在后天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不能强调先天的决定,而忽视后天的培养。
曲解二:对催眠作用的曲解。电影中放大了催眠的作用,甚至给催眠披上了神话的外衣。催眠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针对特定人群采用的特殊治疗方法,并不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群都可以采用的。电影中将催眠视为无所不能的“武器”,这是荒谬和滑稽的。
曲解三:对放松疗法的曲解。电影中更为荒谬的情景是对放松疗法的描写,一群人披着雨衣站在房间内嘴中念念有词的说些什么。这样的描写也许是导演故意设置的为了增加惊悚的感官刺激,但是却完全抛弃了科学的要求。
曲解四:对重性精神病治疗的曲解。电影中女主角存在着幻觉、妄想等多种精神症状,属于重性精神疾病的范畴。这样的疾病治疗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不是用心理治疗可以治愈的。电影中荒诞的描写了女主角不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仅仅靠心理治疗。而作为心理治疗师的男主角连这样简单的常识都不懂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电影虽然是描写心理学方面的电影,但是充斥着许多对现代心理学的曲解。荒诞不合逻辑的剧情不仅制约了国产大片的发展,还会对观众产生不良的宣传,形成心理误区。作为影片的导演应该严格的审核剧本,剧本应该首先是科学而逻辑合理的。不过乱象何止在电影上,现在心理机构的确混乱。一些没有资质的从业人员对来访者欺骗,误了心理疾病的诊治。这一点可比电影的危害大多了,直接影响了群众的健康。看心理疾病,还是要到专业规范的医疗机构的。
周朝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