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的谬误 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太行山北有一位愚公,年纪将近90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挖平险峻的大山。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而发生在太行山真实的故事是60年代林县人民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红旗渠。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经过十年奋战,基本形成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两则故事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同样住在太行山下,愚公都遇到了交通困难的问题,林县百姓遇到了饮水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因为大山的阻挡造成的。但是他们的解决问题方法和结果都是不同的。愚公不再解决交通问题,而将行为的重心直接对准了大山,想通过搬掉大山来带来交通的便利。结果是连累了子子孙孙,要不是神仙的相助,一定是一个失败的结果。而林县的百姓,解决的是饮水问题,经过科学的考证,用劈开山峰和凿山洞的方法修渠,最后取得了胜利。愚公是可怜的,他用一种最不科学的方法去解决现实的交通问题,而且在忙碌中忘记了愚公已经忘记了当初搬山的意义。林县的百姓是自豪的,他们用了最简便的方法解决了现实的饮水问题。愚公的谬误之处是显然易见的。 一位来就诊的强迫症患者只有14岁,却去思考“时间是什么”的问题。这个在物理间不断争论的命题,一个初中生怎么能想的明白。我问他为何去思考怎样的问题,他说起初他学习成绩很好,但是进入初二以后学习成绩有一些退步,他很是害怕,便想去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下降。后来,他想如果自己能想出“时间是什么”,便可以证明自己学习能力的优势。其实他起初碰到的是学习问题,而成绩下降无外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出了问题。他没有在学习上找原因,求解决,而是搬了“大山”让自己爬。更严重的是,他反复的思考于“时间是什么”的问题,反而更加不关注于学习,学习成绩更加的下降。 愚公的谬误在强迫症患者身上会经常的发生,他们往往在现实中存在着种种挫折,但是他们企图解决这种挫折,问题在于他们的解决之道往往是把自己推向无意义的思考和行为。在忙碌中,他们越发的痛苦和不安,越发的忘记了生活本身的意义和当初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心理治疗中,我们需要让他们慢慢的停下这样无意义的思考和行为,去关注于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从而采取有意义的积极的行为去对应,这样才有助于患者在现实中改善境遇,病情真正的达到康复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