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循环”的干预策略 循环,是指治疗师根据家庭对信息的反馈,进而实施调查,通过再反馈,主要了解关系及他们之间的差异,了解变化所发生的信息。循环地向每个家庭成员提问,以凸显家庭成员之间的差异,凸显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界定,通过对这些差异来展示不同家庭成员的多种观点,并探索反复出现的家庭模式。在这样的循环中,治疗师不停地偿试构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图,并不停地进行新的建立在有关差异基础上的假设,从先前提问的反馈中派生出来的新问题。从某种角度看,每个家庭成员不断地暴露在来自其他家庭成员的反馈信息之中。 有一对父母带着抑郁的女儿来咨询,父亲说女儿在以前经历了诸多的治疗和咨询之后,近期不停在家中发脾气、吵架,多次数落母亲的不是,说母亲不应该生自己,不应该宠坏自己,甚至在咨询室中还当医生的面“教训”母亲。父亲很无助,因为只要他一开始教育女儿,母亲便打断他:“你不能批评女儿,她有抑郁症!”。治疗师从循环的角度假设了一组问题:1、父母中谁与女儿更亲近;2、近期家中吵架的程度如何(假设从1到10个等级,你认为本次的争吵处于哪个等级;3、发生争吵后谁最害怕,害怕的内容是什么;4、如果女儿长期不在家(如长期住院了),家中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是要寻求隐藏在家庭交互模式中的“交互因果反馈链”,每个成员的回答又形成了进一步循环提问的基础,它的巧妙性在于家庭成员便于回答,拒绝的可能性变得很小,因为作出回答这类问题,似乎不再是很难回答的“思考题”,而变成了容易回答的“选择题”。 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问题建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联结,而不是关注个体的症状,并由此呈现出家庭成员对于事件或关系的观点差异。要一个女儿用10级量表来评价父母与自己的亲密程度,或设想如果他们离婚会发生什么,这些都是迫使人们关注差异的很好的方法。家庭成员对某个问题给出差异信息,这些差异信息又反过来反映了家庭关系,家庭会学会以循环的方式而非线性的方式思考问题,一旦如此,家庭自身或内部的改变也就容易产生了。 (叶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