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潜意识 最近全球热映的大片《盗梦空间》,影片中主角短短几分钟就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窥探对方的隐私,并植入新的记忆。盗梦空间中主角因为给妻子植入记忆,最终导致妻子分不清现实和梦境而自杀。影片中人们穿梭于自己设计的层层梦境之中,男主角科布带着一干同伙将下手对象迷倒后共同进入梦境开展工作,先是套取对方头脑中的秘密,后来则要把新的想法和观念植入。为了加强效果,科布要在梦中再造梦,例如套取秘密要两层,植入观念要三层,最后作案过程中突生变故,临时进入第四层。梦境真的会分层吗?答案是不会,但是梦境会分阶段,一般我们看到的梦境只是一个又一个的场景片段,他们以闪回式的不断出现,片段与片段之间是平行的。电影中关于盗梦的情节设计,与催眠中的某些观点很像。即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很多行为都是他们不愿意或者无法做到的,而此时他们的潜意识,却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可以通过一些暗示,将某种信息“植入”。 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像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一般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发生。梦也有可能发生在其他睡眠时期中,不过比较少见。梦是一种意象语言,这些意象从平常事物到超现实事物都有,事实上,梦常常对艺术等方面激发出灵感。梦的形式多样,甚至包括令人不悦的恶梦以及可能伴随着梦遗的春梦。绝大部分的科学家相信所有人类都会作梦,并且在每次睡眠中都会有相同的频率。因此,如果一个人觉得他们没有作梦或者一个夜晚中只作了一个梦,这是因为他们那些关于梦的记忆已经消失了。 对于大多数具备创造性的工作来说,“意识”和“潜意识”两大系统的参与同等重要。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解决苯分子结构之谜时,曾长时间陷入僵局,最后是在梦境中,他的潜意识过程呈现给他一个由六条蛇构成的六边形结构,受此启发,他才发明了苯环结构。意识层面,他大脑中立即搜索的是那些与化学概念有关的领域,而在他的潜意识领域,他却能忽视学科分类,在结构和类似相关物品中寻找关联。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内心压抑解除后的活动内容,能变相地满足潜意识愿望,是有意义的。即通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解释说,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的内容不是被压抑欲望的本来面目,而是经过伪装呈现的,所以必须加以分析或解释,这个分析或解释的过程就是释梦。释梦可以成为了解人心灵深处(即潜意识)的有效方法之一。 董晓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