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对爱情的理解,希望爱情是纯洁的,是自由的。所谓纯洁就是没有沾染上不洁的事物,所谓自由就是不受限制的。但是现实社会中,我们在考虑彼此的感情的同时,往往又不得不考虑许多感情以外的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等等,所以我们便认为纯洁和自由的爱情只能驻留在儿时的童话里。当读完艾米的《山楂树之恋》后,有一种很清新的感觉,好像在尘世间闻到一种脱俗的山楂花的芬芳。我大多的时间是生活在城市中,没有见过山楂树和树上的花,但是这样就更可以不加限制的去联想树的美丽和花的芬芳了。这就是一段好的文字总会给人一种无限美好的遐想,文学作品的作用在于让读者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据艾米在前言所说,故事来源于小说女主人公原型的日记。故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背景——文化大革命。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一方面强调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但是另一方面爱人会受到体制管理的种种限制。小说中,家庭成分好坏一开始便把男女主人公建新和静秋处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突然间产生的恋爱又将看似平行的人生轨道有了交点,发生了激情的碰撞。在那个时代中,恋爱的现实环境并不自由,爱人们常常需要将爱情和生存、家庭责任、社会“道德”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而电影中的爱情却超脱于现实的限制。男女主人公摆脱了现实观念的束缚,甚至是肉体上的快感,坚毅的追求他们那种纯真的爱情和内心的自由。 灵与肉的关系一直是哲学所探讨的终极问题之一。对于普通民众,有时我们也会陷入到爱情和生存哪一个更重要。我们中国社会真正意义的提倡恋爱的自由,应该也就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以前,由于我们处在宗族社会,男女婚前的爱情几乎是不存在的。而在现在,随着我们社会逐步的进步,党和政府不断改革社会体制,我们迎来了真正意义恋爱自由的环境。但是即使今天,我们不一样也会陷入“自行车的笑”和“宝马的哭”的两难选择吗。爱情和生存是相互联系,但也是相对独立的。 小说《山楂树之恋》的结尾是一个现实中的悲剧。当两个心爱的人冲破种种的难关,即将走在一起的时候,男主人公建新却因为白血病离开了人世间。当静秋在医院中送别爱人的时候,在静秋不停呼喊中,建新只留下两行热泪。当一个人弥留之际时,对于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是悲伤、留念,也许更是一种幸福。这时候小说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当随着一个人在肉体上消亡,爱情在两个人的精神层面得到了永恒。小说最后,在建新的日记写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也许,肉体的快乐是可以用时间来计算的,但是爱情却可以超越时间;也许生存的成本是可以用金钱来计算的,但是爱情却无法用钱衡量,爱情给予人的快乐是最大的。 最近,张艺谋导演同名影片已经热映了,出于对小说《山楂树之恋》的热爱,我也观看了电影。电影的整体符合小说的结构,演员的演技很是不错,具有一定可看性。如果将男女主人公建新和静秋在西村坪生活的戏份更多一些,为后面感情发展铺垫的更充分一点,可能观众便不会觉得很唐突了。而且,过多的文字介绍,打断了电影的连贯性,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张导演的电影总会给人不会讲故事的感觉,所以看电影前建议大家先读一读小说会对故事情节有更深的了解。 (周朝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