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扬州市心理卫生中心案例集(五)

发布时间:2016-05-03

与人交往时强烈紧张、恐惧的高中生 刘某,男,16岁,市某高中学校高一学生。近半年来,害怕接触陌生人,特别是陌生异性,已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来门诊时心情较差,自认为目前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在公共场所及与人交往时产生强烈紧张、恐惧感。 在交谈中小刘打开了话匣子:父母都是普通职工,父亲性格内向严肃,脾气暴躁。母亲则性格活泼,敏感多疑。在小刘六个月的时候,由于父母工作忙,他被送到了乡下的外婆家,一直到三岁多才跟父母一起生活,上幼儿园的时候不肯去,怕与亲人分离,有比较强的不安全感。童年大都是在害怕、紧张中度过的,回到父母家后,总觉得跟母亲有一段距离,无法亲近。七岁上小学,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能力,当选为班长,班上有一男同学对没选班长有意见,故意将气撒在宋某身上,在上课时用书狠狠的拍了一下桌子,虽然没有真打,但是当时候小刘很害怕,有大难临头之感,当时上课老师批评了他,还用严厉的眼光望着他,很吓人,从此以后看见生人的眼光就害怕,不敢看对方眼睛,觉得紧张,不自主地想逃避。虽然小学时一直是班干部,但由于怕受挫折,怕不被人重视,从不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压抑着个性。上中学后,学习成绩也一直比较好,但是中考发挥不好,考入了非重点高中,上了高中后,不能很好的适应高中学校的生活,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怕当众发言,害怕跟人交往甚至恐惧交往。刚开始是不敢跟陌生人接触,然后不敢跟同学接触,后来严重的时候发展到不敢和好朋友接触,最后是连家人都不想接触。 医生对其实施了SCL-90量表测试,结果焦虑、抑郁分值较高,初步诊断社交恐惧症。分析可能的病因:⑴生物学原因:父亲性格内向、暴躁,不排除有遗传因素的原因;⑵社会性原因:三岁前与父母分离,跟母亲有很强的分离焦虑,童年期生活不安全中,造成性格不稳定,对现实采取逃避、退缩的行为模式,形成的较胆怯的性格。小学时,老师的批评,对其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记忆。⑶认知因素:父亲、母亲对其很少教育引导,且处于青春期,其生理上快速成熟,可是心理上却并没有成熟,认为自己看别人的目光是不正常的,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怕人家怀疑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心理治疗方案:采用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并辅用行为疗法等综合疗法。首先是将其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意识化,让其宣泄情绪和领悟根源。其次,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是认知,由于认知上的缺陷存在,才使其表现了不良情绪上的反应和非适应性行为,一旦认知上的缺陷得到了改变和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也就会相应的好转。第三,帮助其学习和巩固新的行为模式,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并教会其放松躯体的方法,每次练习半个小时。通过10余次历时两个半月的心理治疗,由于小刘积极配合,逐步达到了消除与人交往的恐惧,目前已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声明:所有案例均经技术处理和患者同意,其余人请勿联系对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老年心理卫生系列讲座(1)
下一篇:早熟儿童及应对措施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