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儿童多动症(ADHD)的几个“误区”
2009-02-13
误区一:儿童多动症不是病,只是孩子顽皮、不听话、任性,是过渡放纵、家庭缺乏关爱的缘故。
科学研究证明,儿童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与遗传因素、大脑中前额叶、扣带回等区域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有关,同样也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单纯社会因素会导致儿童多动症。
误区二:儿童多动症不需要药物治疗,只是儿童行为问题,家长只要加强约束教育就好,或等孩子长大自己也会好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儿童多动是因为与大脑中负责抑制、注意和自我控制的脑区功能缺陷有关。给予药物治疗可加强这些脑区化学物质的活动,提高大脑信息加工能力,增加大脑对行为的“刹车”能力和增强注意力,改善多动症状。那么是不是孩子长大后会自己好吗?首先家长要明白学龄期儿童不仅是学文化、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儿童的个性、心理逐渐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儿童上课时多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导致学习成绩不好,这样儿童易受到责骂、批评,甚至体罚等负性体验,造成儿童缺乏自信,表现退缩、胆小、不合群,或出现说谎、旷课、逃学,甚至偷窃、打架等品行障碍行为。国外学者Barkiey通过对1292名违法犯罪少年的调查,发现其中有978名在学龄期曾被诊断为ADHD。由此可见,ADHD与少年犯罪之间确实有着相当密切联系,ADHD很可能是少年犯罪的一个潜在性因素。且长大后往往也会出现社交障碍,造成学业失败,就职困难,婚姻不合等等问题。
误区三:很多家长担心药物治疗,尤其中枢兴奋药的治疗会造成孩子药物成瘾或孩子长大后滥用其它药物的危险性增大。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类药物成瘾或严重药物依赖性的病例报告,那么服药与不服药的孩子相比是否会更容易滥用其它药物?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的Timothy E.wilens医生以及底特津享利福特医院的Howard chilcoat医生和Naomi breslau医生在几项研究中发现,多动症的青少年中坚持药物治疗者比不用药物治疗者药物滥用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因此目前科学文献向家长说明使用中枢兴奋药治疗多动症不会导致孩子日后物质滥用。家长应该知道决定孩子使用或滥用物质最危险的因素是:
⑴儿童早期出现的品行障碍或反社会行为;
⑵家长对孩子的社会活动和去向监管不够;
⑶交友不慎,与使用或滥用非法物质的少年做朋友;
⑷家长饮酒、吸烟及使用非法物质的程度。
误区四:服药治疗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
这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据最近研究显示,孩子成年后最终身高或骨架大小不受药物影响,对体重的影响可能也很小,在治疗初期可能会减少2-3斤,体重的减轻会在治疗的数月或一年后恢复,况且这种药物作用每个儿童有很大差异,有些儿童体重可以没有任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