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一天,陈女士捧着一大堆病历资料来到我的诊室。她那时32岁,婚后有一个五岁的孩子,婚姻幸福。但是初见她的时候,她严重的消瘦,脸色灰暗。她告诉我她得了一种很严重的“胃病”,已经看了三年了。在三年中,她看了全国许多大的医院,拜访了许多名医。结果症状并没有好转。我接过她的病历资料,看到她几乎做过全身的各系统的检查,所有的检查均提示她并不存在重大的疾病。她的胃镜报告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这样的诊断报告可以出现在大部分正常人群中。我让她不要着急,谈谈她对疾病的理解。 她告诉我,她感到胃子常常有饱胀感,没有食欲。即使几顿不进食仍然没有进食的欲望,她曾经试过服用胃肠动力药,虽然长期服用,效果很差。后来她被告知慢性胃炎,经过抗炎止酸的治疗,依然不见效果。患者很是焦躁,认为自己患上了大病。她的母亲在50岁的时候因患胃癌去世,她至今对母亲临终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她很害怕自己也会得上那样的疾病,因此她不能继续的工作。她以前在一家销售公司做经理,那曾经是她喜欢的工作。她说为了健康她愿意付出全部,所以这些年她都在各地医院就诊。为了看病,家里已经花费了十几万元。她说自己有一个好的丈夫,不对她有任何的抱怨,所以越发的觉得自己对不起家庭。虽然治疗在进行,但是她依然吃不下太多的东西。四年她的体重下降了四十斤,现在连走路的力气也不足。 当她去上海一家大医院就诊后,医生建议她到心理科就诊,所以她便来到我们的医院。我对她说:“假如我诊断你是一种心理障碍,你愿意接受吗?”她想了想说:“你有办法治好我吗?”我问她:“你愿意和我一起做一些工作让你能好起来吗?”她立刻哭了出来,她说这几年她对疾病逐渐的绝望了,今天听到能好起来所以不由动容了。初诊时建立起来的信任对治疗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介于她的身体状态,我收治她住进了心理科病房。在一个月中,她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接受各种治疗,症状渐渐地好转。她渐渐接受了疾病的诊断,而去考虑有意义的生活。一月后,她体重增加了十斤,饮食规律了。她高兴的告诉我她可以抱着一袋20斤的大米走上三楼。 出院后,陈女士继续在那家销售公司做经理,家庭更加的幸福。每每来诊室复诊时,她总会带来一些令人开心的进步。她知道我要写这样的专题,她一定要求我把她的故事写在开篇。她知道这样的疾病在许多人身上会发生,而且许多人还在忍受着种种的痛苦。我答应她的要求,借助自己的经历去帮助身边的人是她获得的成长。陈女士所患的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躯体化障碍,通俗的称疑病症,是因精神障碍引起的一组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患者因为种种原因出现担心自己患有威胁生命的疾病和躯体症状。在发病率方面,终生患病率为2.0%,女性高于男性。这些障碍常常给病人带来强烈的痛苦和社会功能的下降。而疾病治疗又需要专业综合的治疗,这对心理医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周朝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