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文章我们一起探讨了抗抑郁药物的治疗一些基本知识,对抑郁症的治疗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有时有某些患者会跑过来问:“医生,他是抑郁症,我也是抑郁症,为什么吃的药不一样呢?”“为什么下次还要再来看看呢?”“吃药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呢?”心存疑惑。是医生故弄玄虚吗? 当然不是。因为各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在针对每一疾病的治疗的过程中,现在都提倡个体化治疗原则。为何?以下是临床医生常常优先考虑的一些治疗原则,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答案。 1、在治疗拟定前,全面考虑患者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合并症,因人而异地制定个体化合理用药方案。 2、 在治疗过程中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足够长的疗程(>4~6周)。 3、如仍无效,可考虑换药,换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 4、尽可能单一用药,应足量、足疗程治疗。当换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联合使用。一般不主张联用两种以上抗抑郁药。 5、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6、心理应激因素在本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可望取得更佳效果。 7 、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8、根据国外抑郁障碍药物治疗规则,一般推荐SSRIs、SNRIs、NaSSAs作为一线药物选用。 杨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