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小时代》的观众大致有着两种不同的感受。一种观念是很喜欢,喜欢故事中人物个性的鲜明。另一种观念是不喜欢,因为故事中充满现代都市拜金主义。笔者认为,郭敬明的《小时代》是一部不错的电影,电影中反映了一部分年轻人真实的面貌。对于一部电影,我们不能要求过多的教育意义,倒是多一些对现实的真实刻画,多一些娱乐意义也是不错的。我们的社会的确被物质化的价值观部分感染,年轻人对金钱的向往也非完全的坏事。这个时代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对于笔者而言,我们至少要有两种视角去观察时代。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个中华民族崛起的大时代。对于个人而言,这又是个自我生存的小时代。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大时代而抹杀个性,也不能过分宣扬个性否认时代的历史感。即使有的观众不能认同电影中的某些价值观,在电影中去了解一种不同的生活,体现不一样的人生不也是很有情趣的事情吗。 对中国哲学研究而言,中国人一直以来不太喜欢谈自我。我们在农耕文明上形成的宗族观念往往抹杀个人的选择。没有个人的选择自然没有了自我个性了。封建制度在宏大叙事中将人们的思想高度化统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这样以来性格的个性化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电影中四位女主人公年龄相仿,有着共同的大学经历,但是却存在鲜明迥异的个性。性格温和没有自信的林萧、美艳动人略显懦弱的南湘、理智从容冷静刻薄的顾里、体格健壮直爽天真的唐宛如无疑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每个人对于事业和爱情的态度和选择是不一样的,这为电影增添了许多的笑料,也增加了电影的张力。 社会心理学认为,这个大时代的发展给了社会人个性化的平台。经济的发展带给了我们可以选择自我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带给了我们可以表达真实的自我。所以当我们可以比较自由的做出人生的选择,实现自我的展现时,我们也应该对我们生活的一样的大时代表示感谢。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或是在物质匮乏的时期,我们绝无可能存在表达自我的自由。笔者认为,从个体而言,这是一个表达自我的小时代。我不知道,这样的观念是不是郭敬明写《小时代》的意义。虽然我们作为个体是渺小的,可能会被社会所遗忘。然而我们依然可以想喜欢的问题、做一些喜欢的选择,达到一种自我的快乐。当然,我们的自我表达仍然需要在法律和道德的监管下,电影中宫洺的前助理和席城不合理的自我表达得到现实的惩罚。能让人们表达自我的时代是进步而自信的时代。一方面,我们肩负着大时代的责任,为中华崛起努力奋斗,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展现自我的美丽,享受时代的给予我们的快乐。 水纹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