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成都“6•5”发生公交车燃烧事件,犯罪者张云良当场死亡。而2013年6月7日,厦门再次出现BRT发生爆炸,死亡47人,伤34人,举国震惊!犯罪嫌疑人陈水总也当场死亡。全国人民为刚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悲痛不已,同进又感到面临安全感的缺失。人们不禁在问:这是怎么了?这是为什么? 根据媒体报道:陈水总一家人曾经下过乡,返城后生活一直非常窘迫。在福建地区重商不重学,陈水总没有经商的资本和情商,小学文化的他又缺乏谋生的技能,在回到城市后,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平时与邻里关系很差,经常发生冲突。在办理社保过程中,警察当初为其户口迁移的过程中的失误导致其不断游走于政府各个部门之间,有关办事人员和部门的可能存在的推诿,造成其内心的崩溃,陷入绝望中,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目前网友们大多人都在问责厦门政府的有关部门在解决陈水总的户口和社保等问题上的推诿,甚至升级到整个中国政府的管理问题。固然,面对这种影响较大的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必须要问责官员甚至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这也充分表明了政府对事件的态度和决心。但是在问责之余,我们是否还应该反思如何面对和照顾弱势群体,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需要进一步探究事件的根本原因,检查、减少社会管理上的漏洞?是否要考虑犯罪者的心理和人格特点? 据媒体报道:陈水总在当日准备实施这种残忍的行为时,反复上下车,直到找到一辆满载的BRT下手,他竟然是那么冷静和从容,没有丝毫犹豫和内疚!这绝对不是正常人的行为! 出现这样极端的重大刑事案件,我们有时会怀疑犯罪嫌疑人是否是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患者,忽视了他们是人格障碍患者的可能性。而相比较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人格障碍患者有自知力,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往往会进行谋划,所以对社会的伤害更大。当然,由于他们有自知力,所以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的犯罪人张云良,事后证实他就是一个赌博成瘾伴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者。而从陈水总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当天从容的做事经过来看,他其实很大可能是人格障碍的患者,尤其以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可能性更大。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又称无情性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尚缺少具体数据)。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无羞惭感;行为无计划性(复杂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有计划);社会适应不良等。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本身最终也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如何防治人格障碍尤其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成为人格障碍的患者?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大众的心理健康,并采取实质性措施。在“精神卫生法”正式颁布后,更要加大投入,加大精神心理专业人士的培养,加强基本医疗、社保和保障房等社会保障工作,并大力推行社工工作,防患于未然。 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推广优质的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省,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从而不断提升。要倡导“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加强身心的塑造和社交能力的培养等。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真正关心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积极面对挫折;配备心理咨询师,设置心理咨询室;针对异常结果,分级干预,必要时转诊到医疗机构。 从医疗机构来说,要建立起一个精神卫生的防治网络;大力推广综合化人性化的高效干预措施,让求助者接受到有尊严的高效心理干预。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各界都要重要心理健康(自身的心理健康),积极宣传引导大众正确看待精神障碍患者,反对歧视,关心爱护精神障碍患者,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最后,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我们不要抱着冷漠的心态,也不要抱怨,不要成为愤青,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要积极从我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家庭和谐了,整个社会就会慢慢和谐起来。否则我们每个人都是所谓社会问题的“帮凶”,最后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杨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