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来自大学生“寝室危机”背后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5-03

最近全国乃至全世界不断有一些关于大学生们的负面报道,如国外校园枪击案、留学生被老乡同学残杀以及我国一些高校的触目惊心的不择手段地狠心将朝夕相处的同寝室同学杀害案等。这些不良事件在让家庭社会惊诧悲痛之余,不禁责问道:原本品学兼优的天之骄子们怎么了?!该如何帮助他们?!从他们的不幸之中我们能够思考些什么?! 我们都知道,在当今教育模式及应试教育体制下,在上大学之前学生只要遵纪守法且成绩优异甚至获得某门功课的特殊大奖,便被冠以“三好生”或“优异生”,而在考取名牌大学后,家长们及老师们更是欣喜万分,以为孩子今后的道路一帆风顺,殊不知在经历紧张忙碌且相对封闭的中学阶段后,孩子即将踏上一个较为开放的自主学习道路,即将完全离开父母的依靠独立开始进入有着如小社会般的大学生活,除更积极、更加独立自主地学习以外,时刻要与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有着不同文化习惯差异的同学朝夕相处,重新建立完全不同于中学时代的友谊,面对新环境、新同学及新学习竞争模式,如果不能很快适应导致心理失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出各种心理问题,严重者就会出现如本文开头描述的惨案。 据来自国内高校的许多调查提示,目前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低年级新生存在适应问题,平时依靠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生活一下子变得一切全靠自己计划打理,有些不会洗衣、整理,有些不会有计划地支配使用生活费及学习所需费用,为此而产生苦恼。另外他们还要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家庭可能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习惯、习俗的新同学,必须建立新的友谊,由于朝夕相处而不得不面对诸多生活琐事,如果不能有着互相关爱、互相包容的心态,那就会因这些琐事激发更大的矛盾,造成所谓的“寝室危机”,从而影响彼此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旦发生口角就可能立即激化矛盾走向极端,如目前全国各大媒体关注报道的某高校投毒致死案。 二、在刚刚结束相对为“分数至上”的中学时代,带着优异的成绩信心满满地来到大学,原本中学阶段都是学校佼佼者,而进入大学后却如“高手云集”, 进入大学时因无人管束而过度放松自己,如果未能及时抓紧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自主学习方法及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极易导致学习竞争失败,一时成为班级落后生,因而产生巨大心理落差,自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导致不能完成学业,严重的会挂科休学乃至退学。另外在大学阶段除自主学习之外,更加注重全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吃苦耐劳精神、领导组织才能,如果多才多艺、兴趣爱好广泛那就会表现更加突出,而如果没有针对上述方面进行强化、有意识地学习培养,那就会与同学产生距离,导致心理失衡,出现明显焦虑、自卑、抑郁情绪。在此尤其要提出的是那些来自偏僻贫困地区的“金凤凰”们,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除基本学习以外,就谈不上舞蹈、弹琴、打球等兴趣爱好的培养,好不容易筹足学费来到大学的他们,面对有着多种兴趣爱好、相对富裕的大城市的学生们,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会心理失衡,出现自卑、羡慕嫉妒恨,严重者会出现自我攻击或转向他人攻击行为,如多年前令人扼腕叹息的某高校马加爵杀人案。 三、恋爱问题,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在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基础上,本着一厢情愿的想法,认为对对方好、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错把友谊当爱情、单相思等,均是因爱生恨而导致自伤、自杀或强奸、杀人等悲剧发生的导火索。 四、择业就业问题:一些进入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由于专业不对口或上学期间未有充分准备等其他问题,在面对就业的激烈竞争时,心理素质欠佳及考虑的就业面狭窄,高不成低不就,导致择业困难,因而感前途迷茫,故出现明显焦虑、抑郁情绪,严重者社会退缩、悲观绝望,甚至自杀行为。 综上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状况应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除进行必要的、适当的改变现在教育培养评价体系以外,父母们及老师在孩子们进入大学前后都要进行针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调整,如入学前基本生活技巧的训练,运动协调能力培养,沟通技巧、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除学习以外其他兴趣爱好的培养,关注时政,动手能力的培养,耐挫力、抗压力的培养,学会宽容、包容他人,进行爱心、孝道、感恩教育等等,鼓励大学期间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勤工俭学,增加工作锻炼的机会,父母如果有条件可与大学辅导员定期沟通,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及早解决问题,避免各类悲剧的发生。 卜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一个化蛹成蝶的爱情故事——观《北京遇到西雅图》有感
下一篇:强迫症专题讲座94——建立更高层次的人生需要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