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的病因 众所周知,现在谈到某一疾病,已经很难从单一因素去分析和归纳。精神科疾病更是如此。抑郁障碍的发生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与叠加更是息息有关。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抑郁障碍的病因如下: 1.遗传因素:抑郁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素质密切有关。家系研究发现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的一致率越高。关于其遗传方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基因遗传。 2.性别因素:成年女性患抑郁障碍的比例高于男性,其比例约为2:1。 3.儿童期的不良生活经历: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往往构成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如①儿童期双亲的丧亡,尤其是在学龄前期;②儿童期缺乏双亲的关爱(例如在儿童期由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父母两地分居、由于父母的工作或其他原因是儿童本人长期寄养在祖父母或寄宿学校等);③儿童期受到虐待,特别是性虐待;④儿童期的其他不良经历(如长期生活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父母过分严厉、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4.人格因素:人格特征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特质的个体易发生抑郁障碍。具体表现为过分疑虑及谨慎,对细节、规则、条目、秩序或表格过分关注,力求完美,道德感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和人际交往,过分拘泥于社会习俗,刻板和固执;或表现为持续和泛化的紧张感与忧虑;或在社交场合过分担心会被别人指责或拒绝;或在生活风格上有许多限制;或回避那些与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职业活动等。 5.心理社会环境:不利的社会环境对于抑郁障碍的发生有重要影响,这些不利的环境可以归纳为:①婚姻状况。婚姻状况的不满意是发生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离异或分居或丧偶的个体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婚姻状况良好者,其中男性更为突出;②经济状况。低经济收入家庭中的主要成员易患抑郁症;③生活事件:重大的突发或持续时间在2~3个月以上的生活事件对个体抑郁症的发生构成重要的影响。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或失恋等情况可以作为导致抑郁障碍的直接因素。 6.躯体因素:躯体疾病,特别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躯体疾病可成为抑郁障碍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帕金森病、癫痫等。据统计:2/3的中风患者,40%的冠心病患者以及45%的心肌梗死患者,1/4的糖尿病患者,40%的肿瘤患者,在发病后2年中,均可伴有抑郁症状。 7.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包括鸦片类物质、中枢兴奋剂、致幻剂、酒精、镇静催眠药物等。 8.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引起抑郁障碍,其中包括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某些降压药(如可乐定、利血平等)、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左旋多巴)、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等,均有可能诱发抑郁障碍。 9.目前的研究更倾向于微观的分子水平,如认为可能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神经内分泌的异常,免疫反应异常,脑功能影像有代谢异常,等等。这些都提示原本认为是所谓的“功能性精神疾病”更可能是有器质性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危险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并相互影响着。有时家属会追寻疾病发生的原因,但分析后往往发现有很多“可能”,最后集中到一起,就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衷心的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健康幸福! 杨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