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居住条件与家庭幸福

发布时间:2016-05-03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自于农耕文明,所以我们对家庭有着特殊的感情。刚刚过去的春节,浓浓的年味会又一次的增加我们对家的依恋。我们喜欢陪着家人围坐在电视旁聊天,喜欢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喜欢带着家人一起旅游。所以,有人说中国人的幸福之源在于家庭。上月,“2012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结果在北京发布。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感觉幸福。以10分为满分,83.2%的被调查居民对家庭幸福感标准化评分超过6分,41.9%的家庭超过7分,全国平均水平为6.90分。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中国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按相对作用大小依次为:家人健康、夫妻和谐、有自己的住房、子女成才和心态好,这些因素在城乡之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而在以上诸多的因素中,居住条件影响家庭幸福的结论最引发笔者的关注。 调查显示,受访者住房状况“很好”的家庭(占比10.08%)幸福感为7.32分,住房状况“良好”的家庭(占比33.95%)的为7.00分,住房状况“中等”的家庭(占比48.87%)的为6.82分,住房状况“较差”的家庭(占比6.24%)的为6.47分,住房状况“很差”的家庭(占比0.86%)的为5.48分。结果说明,对居住状况评价与家庭幸福指数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住房反映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好的住房状况一定程度代表着家庭富裕程度。但是住房往往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著名歌手潘美辰在歌曲中曾这样唱道:“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惫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到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歌曲中的地方就是指“房子”。房子是一个既温暖又安全的地方,所以是家的代名词了。 我们的祖先多数从事着传统农业生产,这样就需要在一个地方居住。而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盖上房子,便形成了家。所以中国象形文字“家”的“宀”便是房子的意思。中国人成语“安居乐业”和“居安思危”也讲到了房子和家的关系。过年的时候无论多远只有到妈妈的房子才算到家。但是有时当我们和父母同居时,我们会觉得那是父母的家;只有当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才会有自己家的感觉。正因为房子的特殊意义,人们在结婚时都在考虑购买房屋,当然这也导致了许多对房子刚性的需求,使得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下。 但是笔者认为,随着我国逐渐的从农业文明步入商工文明,人们对房子的看法也会逐渐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增加,房子变得不再固定,房子从“固定的家”变成了“临时的家”,这样也会打破房子与家的固定模式。中国的家庭也逐渐从传统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过渡,子女成年后大多数选择与父母分开居住。在上述的调查也显示,“与父母临近但不同住”的家庭幸福感最高。与父母居住在同一个小区或临近小区的家庭幸福感为6.93分,高于与父母共同居住的家庭幸福感(6.82分),也高于与父母不临近居住的家庭(如住在同一个县的为6.86分,省内其他县的为6.72分)。父母与子女既希望彼此更多的情感交流,也普遍希望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从而减少一些家庭纠纷。 但是在现阶段人们能否拥有满意的自有住房,仍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家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近几年,我们的政府也在千方百计的制定相关政策帮助住房困难的人们住上安居房,这将为困难家庭生活提供了积极地帮助。最后在新年伊始,祝愿各位读者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家庭幸福。 周朝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强迫症专题讲座92——“精卫填海”的新解
下一篇:精神科医生门诊日记(22)抑郁症概述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