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夏去秋来,预防失眠

发布时间:2016-05-03

夏去秋来,秋风送爽,让我们感受无比的惬意!然而最近就诊的失眠患者明显变多了,许多人都不免心生疑惑,为何难耐的酷暑能安然入睡,秋高气爽之时却夜不能眠呢? 据分析,夏秋季节的转换的确会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秋乏”来袭。进入秋天,许多人会不自主地感到十分疲乏,俗称“秋乏”。其实质乃人体经过炎夏酷热的煎熬,补偿机体过度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若未能做及时调整,则白天精神疲惫、困倦,多睡,晚上则莫名兴奋,难以入睡;二.大自然阳消阴长,机体阴阳失衡。中医理论认为当人体处于阳平阴秘,阴阳相交的安静平和状态时就会进入睡眠状态。进入秋季,阳光不再充沛,阳气日益减弱,人体亦随之阳消阴长。到了夜晚,阳气更弱,阴气更盛,阴阳不能相交,则会“失眠”;三.“抑郁发作”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研究,秋季是抑郁症明显的高发季节,尤其是老年人。而“抑郁发作”的很多早期症状仅表现为睡眠障碍,如早醒、多梦、易醒或难以入睡。 针对秋季带来的睡眠困扰,根据个体的差异,建议做好以下一些措施:一.加强日照,合理运动,起居有度。进入秋季,白昼日渐变短,阳光不再充沛。研究表明,当日照强度减弱时,人体内的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分泌就会减少,导致细胞神经兴奋性降低。此时增加日照,则会提高机体神经兴奋性,有助于减轻“秋乏”。故秋高气爽之时,亦为户外运动的黄金季节。在睡眠上,则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规律,顺应季节气候变幻,减轻季节对睡眠的影响;二.养神定志,调整心态。古人认为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意志,使肺气清,此秋之应也”,即在精神行为上应使心志安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尽量使心态平和,心境宁静,从而“精神顺,睡眠安”;三.严密监控“抑郁发作”,及时治疗。“一叶而知秋”、“悲从秋来”,秋季已经成为抑郁发作的易发季节,尤其是老年人。若睡眠障碍伴有情绪低愁,唉声叹气,或少言寡语,应高度怀疑“抑郁发作”,须及时到专科医院诊治,莫被失眠假象蒙蔽,延误治疗。 孙志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强迫症专题讲座82
下一篇:精神科医生门诊日记(十二)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