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悍匪”的犯罪心理轨迹

发布时间:2016-05-03

“多行不义必自毙”,杀人狂魔周克华终于一命呜呼,在我们为之拍手称快之时,其犯罪的动机、心理、人格等问题,引起了众多心理学家的分析和探讨。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徐光兴就指出,周克华具有典型的“变态型人格障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刑法教授沈亮认为其具有“人格分裂”,诸多的分析似乎都证明了周克华具有严重扭曲、畸形、变态的心理和人格,使其走上了一条嗜血的恶魔之路,但是这种畸形、变态的心理,在其身上又是沿着怎样一条轨迹发展和形成的呢? 任何一种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其病因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纵观周克华的犯罪之路,其犯罪心理的发展轨迹也与这两大因素相关,过程大致如下:一.压抑、阴暗的童年生活。其父周正喜性格内向,因生活作风问题被下放农村,后与离异带着两个孩子的周母结婚,婚后频繁争吵;周家独居山上,与村邻素不来往。压抑、阴暗、与人隔绝的童年生活让周克华性格变得十分内向,孤僻,为其日后犯罪行为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种子;二.崇尚暴力,屡受创伤的青年生活。资料显示,周克华上学时就喜欢武侠和侦探小说,尤其迷念枪械。在其曾经上网的记录里发现,《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这两部高智商变态杀人影片被其观看达十遍。周克华曾想参军,但体检未通过;搞客车运输,因超载车辆被扣押。尤其17岁时因调戏女性被拘留14天,及2000年因家中搜出枪支被判坐牢,对其心理产生严重的打击,因为这两件事,周克华屡称自己是被冤枉的,而多数专家认为这两件事成为其日后犯罪的转折点,是其犯罪心理的发酵期;三.神秘的缅甸经历,暴力情绪得以宣泄。据警方调查分析,2002年之后,周克华曾到缅甸参加雇佣军,一直到2004年的第一起命案发生。这段时间他可能参与过贩毒、贩卖枪支,或许已经历数次血雨腥风,从一个内心充满暴力情结的人,演变为一个凶残、冷血的杀人狂魔;四.报复社会,疯狂的杀戮。或许周克华早已知道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把所有的不满和仇恨对社会进行无休止的报复和发泄。从2004年到2012年8月10日,周克华作案8起,死伤十余人,且大多为一枪爆头致命,手段残忍令人发指,此时变态的犯罪心理已经让他完全失去了人性。 周克华之案虽已了结,但此案背后折射的众多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正如沈亮教授所说,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下一个“周克华”的出现。 孙志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精神康复系列讲座九
下一篇:父母与孩子沟通注意事项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