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摇篮 近年来,频频发生青少年殴打、自残或自杀事件。对于多发的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有专家认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多是由家庭因素造成。埃里克森的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我们来看看从出生到出生后第六年间埃里克森是如何阐述儿童的心理社会的发展的。出生持续到一周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家庭以母亲为中心按社会文化要求组成育儿方式,使婴儿获得舒适及安全的感觉。如果此时缺乏来自照料者的爱抚,或照料无规律,那么就会产生基本不信任感及不安全感。出生后第一年至第三年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感。这期间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要注意掌握分寸,既要给予其自主权,让儿童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有所控制。这样才能养成儿童宽容和自尊的性格。此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可为今后儿童的遵纪守法做好准备。出生后第四年至第六年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本阶段儿童有更多的自由,社会也向他们提出了行动要有主动性和目的性的要求。儿童的主要社会关系包括父母、同伴、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的成长尤为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及青少年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摇篮。孩子最初的道德观、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孩子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年轻父母在培养子女方面都舍得花钱,买钢琴和请家教都在所不惜,但却很少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很少注意自己的家庭气氛的创造。他们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什么,只需要父母的爱抚、照料和管教就够了。至于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厌恶什么,与孩子是不相干的。其实,孩子的眼睛,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贮存在大脑里。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甚至打架,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总是绷着阴沉沉的面孔,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时间久了会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使儿童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一些边远地区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文化程度、外出打工等原因,长期与父母沟通不畅,产生情绪障碍。 父母要了解不同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呵护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孩子最关心的是家庭气氛和父母对自己采取的态度。他们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在这种良好的家庭中生活,最有利于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董晓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