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的杜女士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胃部疼痛折磨,发作的时候吃不下饭,肚子胀,胃痛,经常恶心要吐,也吐不出来。她还经常出现心慌,容易忘事,夜里睡不好觉等问题。省内外的消化内科专家找了一个又一个,胃镜做了一次又一次,结果都是浅表性胃炎。她吃完西药吃中药,只要打听到有新上市的胃药,她都想方设法托人去买,可是胃病依然没有治好。最近有个医生说杜女士患的是心理疾病,她很疑惑,明明是胃病,怎么变成心理疾病呢?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心理障碍伴发躯体症状的群体日渐庞大。众所周知,情绪是消化系统机能变化的一面“镜子”:精神愉快时,胃口大开;心情忧郁时,茶饭不思。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消化系统与情绪的相互作用早已被公认,当情绪发生变化时,可引起胃肠分泌机能异常,产生恶心、呕吐、腹痛、便秘和腹泻等症状。这些心身疾病的产生是往往是由压力、生气、惊吓等引发的。当一些人面临工作、社交、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无法排解时。这种负担立刻以胃肠器官消化不了的疾病表示出来。当然这与每个人的个性有关,即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压力下发病。俗话说,十人九胃,中国人胃病发生率很高。事实上大多数的常见胃病都是非器质性的,即大多数胃病其实是心病。在饮食正常的情况下,消化系统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制造出来的,由于意识根本不会听取潜意识的任何声音,于是潜意识只能以象征的手法,即制造出消化系统疾病。潜意识在制造消化系统疾病时,同做梦一样,最终目的是想告诉意识,我吃不消。疾病初看是敌人,凝神再看,敌人却是自己。所以,杜女士此时需要求助的是心理专家,而非消化内科专家。 晓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