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扬州晚报》接连报道了数起老年人投河自弃及高邮某教师杀妻后自杀的悲剧,引起了广大读者和众多心理学专家的广泛关注。这些悲剧的产生,最终证实皆因“抑郁”引起,但同时我们需要警醒的是,“秋季”与“抑郁”的发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秋季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因为秋天的阳光不再充沛,当阳光的照射强度降低时,人体内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减少,导致神经细胞兴奋性下降,人体就会出现精神疲惫,情绪低落,极易产生抑郁情绪,故有“秋季性抑郁”一说。而渐入深秋,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大自然出现一派肃杀凄凉之景像,不由让人产生忧愁、伤感及悲戚之情。尤其是老年人,伴随着自身价值感的缺失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化,心理上更易产生垂暮之感,诱发消极情绪,甚至悲观厌世,导致自弃行为。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工作,自身明显体会到在立秋之后,患有“抑郁”情绪或“抑郁”复发的患者的确有增多的趋势。而大多数患者在立秋之后或天气转凉后,往往初起会出现“秋乏”,临床表现为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反应迟钝,工作力不从心,睡眠障碍明显,情绪日益低落,最终发展为“抑郁”。故建议在进入秋季后,尤其在天气转凉后,当情绪或睡眠出现波动时多注意观察,尤其是身边的老年人。早期观察,早期发现,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到相关的专业机构进行就诊咨询;而一旦被确诊为“抑郁症”时,应给予正规而系统的治疗,必要时必须进行住院观察和治疗。“防患于未然”,在这个危险的季节,让类似的悲剧不要再在我们身边重演! 孙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