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教育 近来有两起案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则是药家鑫刺杀车祸受害者的案件一审的宣判,二则是一位留日学生汪某归国在上海机场刺母的案件。前一个因为怕别人看见自己的车牌找自己麻烦而杀人,后一个因为母亲没有按时寄生活费而杀人。前一个杀了陌生的路人,后一个刺的是亲生的母亲。两者不同之处是许多的,相同之处都是大学生,也都一样的缺乏对别人和社会的爱。 从目前所公布的资料来分析,我们都可以看到在他们成长中家庭教育的缺失。药家鑫的父亲小时候对他太过严格。父亲打他,还曾经把他关在地下室,黑而且冷。因为药家鑫初中时过胖,他的父亲经常经对药家鑫说,“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 药家鑫最无法接受的是父亲的讽刺,他最想做的事是整容。我们可以看到外表乖巧、成绩好的药家鑫内心却存在一个自卑懦弱、自私虚荣的不成熟心理结构。当车祸发生的时候,他没有想到如何去救人,如何承担责任,而是选择快速逃离麻烦,让受害者不要纠缠于他。人们一般认为,送孩子出国读书是富裕家庭的选择,而留日学生汪某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为了供其上学,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做小生意。将全部的积蓄都给汪某留学之用,并且四处借钱,债台高筑。而汪某留学期间,不去打工,完全依靠父母寄去的钱,每年要花销几十万元的人民币。他不关心父母,体会不到父母抚养他的辛苦和酸楚。母亲不能及时寄钱,他并没有想到父母可能的困难,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学会谋生减轻家庭的压力,而是将生活的无助迁怒于母亲。 我们现在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谈到教育的时候,我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对孩子爱的教育。当孩子内心没有爱的时候,自私和仇恨的空间便增多了。他往往从自身出发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只知道自己的需要和权利,体会不到别人的尊严和利益。他会不惜破坏别人的尊严和利益,甚至是生命,达到自己的要求,满足自己的享受。他无法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掌控,他只需要别人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物质等欲求。他不会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客观的思考、理性的判断和担负行动上的责任,更多的是无助的抱怨和荒谬的行径。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人才人才,应该是先树人再成才”,而我们往往追求的是如何成才,而忘记了做人的本质。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的心理健康在于懂得爱和会劳动。而这两点却是两位大学生最缺乏的。所以,我们给孩子的教育应该多一些爱的教育。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团体的爱和社会的爱,同时让孩子去爱自己的父母、团体和社会。只有心中有了爱,孩子才会体会到父母挣钱之不易、别人生命之可贵,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独立起来缓解家庭的压力替父母分忧。也只有心中有了爱,孩子才会真正的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自信、什么是幸福。 董晓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