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烟花三月”的季节,扬州又迎来了最美丽的时刻。当如梭的游人欣赏着扬城醉人的景色时,也体会到扬城的文明。许多人认为扬州变得越来越美丽了,扬州人变得越来越文明了。见不到马路上逆道行驶、闯红灯的现象,见不到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也见不到破坏花草树木的丑行。而以上现象在以前的扬州是时有出现的。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带领扬州市民争创“全国文明城”的工作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从小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知道文明是什么,也知道文明的城市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益处。但是,我们每一个行为并不都是文明的。从心理学分析,原因有三点:第一,文明行为发生的动机不足。有人乱扔纸屑,并不是他不知道行为的错误,而是认为这种行为无碍大方。他会借口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或者说找不到扔垃圾的地方,以种种借口削弱了他文明行为发生的动机。第二,文明行为发生的环境不足。行为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好的行为发生后没有及时得到奖励,或者坏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惩罚,那么好的行为发生率可能会减少,而坏的行为发生率可能会增加。这就是心理学常说的“破窗理论”。一扇破窗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补,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破窗的出现。一个人因为闯红灯而没有得到制止,会有更多的人学着闯红灯。第三,维护文明行为的意识不强。比如在禁烟区里有人吸烟。当这个人吸第一支烟的时候,可能有不少的人是这样想的,他吸烟破坏了禁烟区的规矩,我不该如此。当这个人吸第二支烟的时候,可能有不少的人开始动摇了,他可以吸两支烟,我就吸一支烟。当身边有更多的人吸烟,有些人已经觉得不吸烟不行了,文明行为已经抛在脑后了。 扬州市委、市政府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通过大力的宣传,“做文明市民”已经深入每一个扬州人的内心了。也就是让外在的动机转化成每个市民内在的动机,让“促使我文明”变成“我内心需要文明”。每当我们即将发生不文明行为的时候,我们会问自己,这样的行为文明吗?是我内心的需要吗?当发生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会受到良心的拷问,之后立即改正或者永不再犯,加强对文明行为的倡导和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管。我们看到这几年扬州的各大媒体不断的宣扬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这就让我们身边能找到文明的榜样,增加了学习和模仿的机会。另外,我们也看到扬州大量的交警、社会工作者和自愿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及时规范了许多不良行为。这样即树立了文明的标杆,也明示了不文明的警戒,从而打造了一个文明的环境。这几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对文明城建设工作常抓不懈。我们知道,好的行为要持久,需要一个习惯化的过程。所以不断地培养、规范我们的文明行为是一个长久的任务。作为我们每一个市民来说,我们既享受着文明城市带来的种种益处,也要自觉的遵守各项道德规范的约束,让文明从我们每一个人自身做起。 周朝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