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心理卫生 中年,按我国当前习惯,是指35岁到60岁这一处于青年到老年之间的时期。这种划分大致反映了大多数社会成员一生中成熟阶段的上下限。孔子概括他的一生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表明人在这一年龄期时,能独立自主行事,处事有决断(不惑),掌握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知天命)。中年人正处在心理上成熟的时期,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重任,重视心身保健十分重要。 中年期个体的生理发展状态介于青年期和老年期之间,青年期是个体生理发展达到成熟的时期,是生理功能旺盛的时期;老年期是生理组织和器官的老化期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期;中年期则是生理成熟的延续阶段,又是生理功能从旺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进入中年期后,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从完全成熟走向衰退。其体重逐渐增加,身体发胖,头发逐渐变白并变得稀疏,面部、颈部、手臂等处的皮肤也逐渐变得粗糙。这一时期,个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脑和内脏器官也逐步走向退化。因之,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也逐渐高于青年,以高血压为例,患病机会是青年人的8倍。 中年人的心理能力处于继续向上发展的时期。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其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主观努力。中年期个体的知识和思维能力都达到较高水平,善于作出理性的分析,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年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情绪更趋于稳定,自我意识明确,意志坚定,个性稳定,中年期是个体事业上容易取得成功的阶段。 中年期的个体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加之个体意识强,紧迫感也越来越强。因而常常主动找事情做。由于其本身工作、生活就紧张,时间又紧,又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常常处于紧张状态,所以容易产生焦虑,中年人的烦恼也超过其他年龄阶段个体的烦恼。程学超等的研究报告显示,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依次排列为:身体不好、社会分配不公、想做的事做不了。此外,子女成长不称心,自己工作不理想、个人价值被否定、人际间的内耗(猜忌与摩擦)、真诚不被人理解等等,均是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紧张感、焦虑和过多的烦恼均容易引起中年人的心理和躯体疾病.严重者还可导致自杀。研究表明,30~40岁年龄阶段的个体自杀率明显增高,40~60岁是自杀高峰期,60岁以后自杀率开始下降。尽管自杀者在同龄人中毕竟是极少数.但根据自杀发展的年龄趋势来看,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年人的社会适应、情感适应和承受压力的情况。 综上所述,可见关注中年人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中年人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避免超负荷的工作,充分运用这一年龄阶段持有的智慧,设法取得智力和体力之间新的平衡和协调。中年人应注意保持心态的平和,学会心胸开阔地面对现实,丰富人际交往,增加生活情趣,不为眼前利益而牺牲健康。当压力过大时,应学会适当的宣泄和放松自己,定期参加体育运动,这对保持身心的健康很重要。丰富业余爱好和精神生活有益健康。高尚的、典雅的、积极的休息,应是生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紧张的活动、持续的劳累,要学会放松技术,以利休息和睡眠。气功、太极拳、自律训练,放松功等都有助于消除疲倦和紧张状态。 董晓星 ——中年人的心理卫生 中年,按我国当前习惯,是指35岁到60岁这一处于青年到老年之间的时期。这种划分大致反映了大多数社会成员一生中成熟阶段的上下限。孔子概括他的一生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表明人在这一年龄期时,能独立自主行事,处事有决断(不惑),掌握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知天命)。中年人正处在心理上成熟的时期,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重任,重视心身保健十分重要。 中年期个体的生理发展状态介于青年期和老年期之间,青年期是个体生理发展达到成熟的时期,是生理功能旺盛的时期;老年期是生理组织和器官的老化期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期;中年期则是生理成熟的延续阶段,又是生理功能从旺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进入中年期后,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从完全成熟走向衰退。其体重逐渐增加,身体发胖,头发逐渐变白并变得稀疏,面部、颈部、手臂等处的皮肤也逐渐变得粗糙。这一时期,个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脑和内脏器官也逐步走向退化。因之,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也逐渐高于青年,以高血压为例,患病机会是青年人的8倍。 中年人的心理能力处于继续向上发展的时期。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其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主观努力。中年期个体的知识和思维能力都达到较高水平,善于作出理性的分析,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年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情绪更趋于稳定,自我意识明确,意志坚定,个性稳定,中年期是个体事业上容易取得成功的阶段。 中年期的个体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加之个体意识强,紧迫感也越来越强。因而常常主动找事情做。由于其本身工作、生活就紧张,时间又紧,又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常常处于紧张状态,所以容易产生焦虑,中年人的烦恼也超过其他年龄阶段个体的烦恼。程学超等的研究报告显示,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依次排列为:身体不好、社会分配不公、想做的事做不了。此外,子女成长不称心,自己工作不理想、个人价值被否定、人际间的内耗(猜忌与摩擦)、真诚不被人理解等等,均是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紧张感、焦虑和过多的烦恼均容易引起中年人的心理和躯体疾病.严重者还可导致自杀。研究表明,30~40岁年龄阶段的个体自杀率明显增高,40~60岁是自杀高峰期,60岁以后自杀率开始下降。尽管自杀者在同龄人中毕竟是极少数.但根据自杀发展的年龄趋势来看,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年人的社会适应、情感适应和承受压力的情况。 综上所述,可见关注中年人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中年人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避免超负荷的工作,充分运用这一年龄阶段持有的智慧,设法取得智力和体力之间新的平衡和协调。中年人应注意保持心态的平和,学会心胸开阔地面对现实,丰富人际交往,增加生活情趣,不为眼前利益而牺牲健康。当压力过大时,应学会适当的宣泄和放松自己,定期参加体育运动,这对保持身心的健康很重要。丰富业余爱好和精神生活有益健康。高尚的、典雅的、积极的休息,应是生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紧张的活动、持续的劳累,要学会放松技术,以利休息和睡眠。气功、太极拳、自律训练,放松功等都有助于消除疲倦和紧张状态。 董晓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