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中国人的“家”情结

发布时间:2016-05-03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近几年春运客流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今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初步预测,春运客流量将达到28.5亿人次,比去年增长11.6%。在这匆匆的人群中当然存在赴国内外旅游的人群,但是绝大多数是回家团聚的人群。春节前,各大报刊上都刊登了许多人克服重重困难依然回家的消息,我们的政府也想尽种种办法帮助回家的人们。 从每年一度的春运潮,我们能够不难解读出中国人深深的“家”情结。情结是一种集体潜意识。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用荣格本人的话来说,它是"一种不可计数的千百年来人类祖先经验,一种社会生活经验的回声"。情结往往具有情绪色彩。我们通常称离开家的人为游子,我们每当佳节会更加思念家和家人,我们在选择老年生活的时候总会有“落叶归根”的欲求。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家”情结,我们对于家深深眷念的情感是别的国家的人们难以比拟的。 当然,集体潜意识的形成一定和我们的历史和地域文化联系的。中国境内至古以来水系发达,形成农耕文明。由于农耕文明需要居有定所,所以在和平年代我们可以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地域中。这在很早的时期中国就形成了对家、家人和家乡的概念。在这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儒家文化,更对我们“家”文化深入地强化,而且推行到治国的理念中。过年最初来源于一种迷信观念,家人在一起防御“年”这个怪物,贴红纸和放炮竹也是为了恐吓怪物之用。但是经过历史的演变,过年不再是恐惧的事情了,而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再加上之后许多时光中,中国人给过年增添了吃饺子、给长辈拜年、逛庙会等活动,过年显然成为中国人最快乐的假期。 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永远是最温馨、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所以游子们常说:“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土窝”。正是如此,我们每每到了年前就会不由自由的计算自己回家的时间了,老人们也开始惦记着自己的孩子何时归来。我们中国人的“家”情结是一种很强的凝聚力,尽管大家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同,一谈到自己的家乡都是最欢欣的时候。过年回家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心愿。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开场的歌舞便是《过年回家》,这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人的心声。过年回家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的嘱咐,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呼唤,因为我们的血液中都流动着共同文化的基因。 周朝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心理咨询师对你说19
下一篇:强迫症专题讲座42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