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由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医院管理局和平等机会委员会等18个机构举办的“痴呆症正名比赛”。比赛旨在选出一个贴切反映病症、带出正面讯息的中文名字,让大众借机正视这一病症,消除“痴呆症”可能引致的歧视。“脑退化症”最终成为比赛的冠军,以促进公众对这一病症的正确认知,罹患该病的诺贝尔奖得主高锟也到场支持。老年“痴呆症”在香港将改称为“脑退化症”,被香港的医疗机构采用。 医学名称的制定本来是为了医学的分类,所以医学工作者按照病因、病理改变等原则给疾病取名。但是,求医问药是每一个人的必然需要,而普通的百姓又存在着普通的医学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来源于语言习惯和传承。如果医学名称不符合百姓的这种语言习惯,就会造成百姓对疾病的误解和不合理的行为。比如医学上称“过敏反应”为“变态反应”,结果国内一家大医院挂上的“变态反应科”吸引了许多性取向障碍的患者。再比如百姓通常对“精神病”称为“神经病”,也会引发许多的误会。沿袭已久的医学名称,现实中往往遭遇尴尬。有些字面含义会造成理解上的歧义,有些又包含着隐性歧视,给患者就医造成心理压力,这些都成为一些医学界人士呼吁变名的理由。 就老年痴呆症来说,名字带有明显的歧视。一些活泼开朗的老年人,有时候自觉记性差了也爱以“老年痴呆”自嘲。即使一些老人在医院中被早期检查出前期症状,大多数老人因为不愿戴上疾病的帽子,而不愿接受治疗,因此耽误了疾病的及时治疗。据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现在对此类病症基本通用专有名词“阿尔茨海默症”。2005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正式提出将“痴呆症”改名为“认知症”。在医学上,老年痴呆症是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其病症与大脑认知能力衰退有关,患者会逐渐失去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包括学习、理解、语言运用、方向感和判断力等。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年过60岁,患病率为4%—8%,65岁后增加到10%,80岁后会超过30%。在我国老年痴呆症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总数大约有600万,在全球居于首位。老年痴呆症现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卒中之后老年人的第四大杀手。在治疗方面,目前的药物主要侧重于缓解病情、改善症状。早期的功能训练对老年痴呆也有许多帮助。但如果发现越早,治疗越早,患者的寿命就越长。遗憾的是,中国患者中只有15%来医院就诊,主要是因为老百姓对老年痴呆症缺乏认识。 香港本次用“脑退化症”代替“老年痴呆症”,体现了医学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中性的词汇,可以更加正面和贴切反映病征,可以部分消除百姓的误解和歧视,有助于老年患者更理性地判断和及时地就诊。(周朝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