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社会学家杜沃尔和希尔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家庭生活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性,他们假设,只要家庭存在,那他在形式和功能上就是按一系列有序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着的。许多家庭治疗师主张生命周期这一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例如一个完整的经历典型家庭转折阶段有:1)没有孩子的新婚夫妇家庭;2)扶养孩子家庭;3)学龄前儿童家庭;4)学龄儿童家庭;5)青少年家庭;6)孩子独立生活离家的家庭;7)中年父母家庭;8)老年家庭。以上的8个阶段构成了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般转折点,家庭成员在其间要完成许多转变,如夫妻彼此承诺;建立父母角色;接受孩子;送孩子入学;接受青春期孩子;孩子尝试独立;接受孩子独立的角色;放手孩子回到夫妻彼此;接受衰老等等。 当家庭经历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时,代际之间会产生对生活的持久的相互影响,例如:当上一代人面临衰老问题时,这一代人则正面临孩子离家独立生活的事实,而下一代人则正在为事业做准备或开始经历成人间的亲密关系。在这一家庭系统中,每一代人影响着另一代人,同时也被另一代人影响着。在这个周期性过程中,家庭关系系统---成员角色、成员间的亲密关系、界限的变化等会不断地被定义和重新定义。当然,家庭所变迁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也有根植于家庭的特定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影响,社会阶层决定了家庭成员可经获得多大的选择余地、有多少机会和特权,也决定了家庭拥有多少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应对可预见的变迁。如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如何安排好照顾孩子的事务与年轻夫妇的工作,不同的经济地位结果会大不相同。家庭社会学家雷克认为:家庭是在我们称之为社会经济地位的等级制度中塑造而成的。此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时间不同,每个阶段所承担和合适性任务也是各不相同的。另外,标志生命周期的传统、仪式典礼也不尽相同。在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进行评估和咨询时,家庭治疗师必须熟悉家庭所处的文化背景、移居代际、宗教信仰等等。(叶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