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灾难给人们带来怎样的记忆,我们全体中国人会对34年前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做出怎样的集体回忆。我们去描述灾难的时候,通常会用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宏观视角注重的是整体观和大局观,往往将关注点放在人民在地震中整体的状态。连续两年我们国家遭遇到大的地震,我们的媒体可以及时、深度的报道地震的灾情和救援的情况,让全体国人和灾区人民一起感受灾难。当全国人民一起默哀的时候,当胡锦涛同志不顾生命安危在第一时间视察灾区的时候,当温家宝同志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的时候,全国人民经历了一场思想教育。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激发出无比强大的爱心,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微观的视角关注于某一个家庭或者某一个生命。而每一个家庭或每一个生命体遭遇的损失有的是不可挽回的,因为人性的互通,所以地震中每一个生命体的命运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冯小刚先生指导的《唐山大地震》正是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描写了家庭成员在地震中和地震后32年的命运变化。当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一直为电影中的人物情绪所左右,整个影院一直在哭泣。在华语片中能如此打动观众的影片是不多的,在目前充斥着暴力犯罪、神鬼色情的电影市场中,有着这样的充满爱心的电影,真的应该感谢冯小刚先生。宏观的视角给予人们的是感动和力量,微观的视角则更多的给予人们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电影《唐山大地震》前半段是用了写实的手法,是表现灾难的发生和对人类巨大的伤害。电影的后半段主要用了理想化的手法,是表现人性中的善良、互助和爱。电影衔接的很自然,主题也很明确,灾难虽然造成痛苦,但是痛苦中我们还有爱,这个爱的力量会帮助我们应对灾难。电影中之所以能始终抓住观众的心理,是在剧情中不断设定了两难的问题。面临突然来临地震,是保存自己的生命还是营救自己的孩子;在两个孩子同时压在一块石板下,该救哪个孩子;当面对生存的困难,孩子是否需要留在自己身边成长;当听到母亲的选择,是应该理解还是责怪;当与相爱的人在错误的时间有了孩子,是放弃孩子得到爱人还是保留孩子选择离开……。这一个个问题,在观众面前提出,又被剧中人物用爱心化解。当世俗观念和超我观念相矛盾和抵触的时候,剧中人物用爱心做出了答案。这时候相信每一个观众都会有一种灵魂升华的感觉,似乎在电影中我们人性接受了一次洗礼。 电影《唐山大地震》还向我们展示了,地震后唐山人民的坚强的性格。所以当看到剧中人物为爱情坚守,为事业打拼,为生命执着的剧情,并不感到特别的唐突,而且会为他们的成功叫好。历尽磨难的人们,总会表现出更加坚毅的性格,更加成熟的心态。记得前年,我参加了四川汶川地震伤员的心理救援活动,对他们所表达出无畏困难的决心佩服。真心的祝愿他们人生道路一帆风顺,就像电影中大团圆的结局一样圆满。(周朝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