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防御与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人们通过对外在环境的主动选择、调控和改变来维持与环境的相适应。从宏观上看,人类的发展受制于所处的环境,同时又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心理能力和行为特征,比如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有利于群居的亲和特征和沟通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情绪表达能力等。从微观上看,个体的发展也受制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时个体在适应环境的成长过程中也渐渐形成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这些人格特征成为了个体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具有社会适应的功能。个体凭着自身基本的人格素质和独特的人格优势,处理和应对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从而适应社会。精神分析流派提出了个体应付内在心理冲突和外在环境压力的自我防御机制,而且认为,自我防御具有潜意识的特征。 心理学认为,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社会适应功能看,心理健康的本质在于和谐和平衡:一方面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外在平衡关系。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发展的平衡,也是体现个体主观能动性不断发挥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和谐关系。这种和谐是内在心理成分的和谐,也是心理机能的和谐,还是心理和行为关系的和谐。外在平衡与内在和谐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内在和谐是外在平衡的基础,而外在平衡反过来促进内在和谐。 从社会适应的过程来看,个体达到心理健康的共同人格成分有以下具体内容。首先,个体要有理解和控制所处社会环境的心理优势感。这具体表现为控制感、自信心、自主性等几个方面。其次,个体应该拥有足够的心理资源以应对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这种心理资源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认知资源,即能够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是人格资源,即个体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人格潜能,发挥人格优势,从而解决现实问题。第三,社会适应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际适应。因此,个体还应该拥有适应人际环境的一些人格特征,比如乐群性、合作性、信任感、利他倾向等。乐群者热情、活泼,乐于与人相处;合作者理智、友好,善于与人相处;信任者坦诚、诚实、真实,愿意与人相处;利他者慷慨、助人、慈善,能够与人相处。最后,个体还必须拥有持续应对外在压力的心理素质,即心理弹性。具有这种人格素质的人,面对持续的应激情境,会表现出镇定、灵活、坚强、乐观。 据目前心理学研究,强迫症患者所采取的心理防御方式强迫症患者较少使用幽默,较多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强迫症患者常常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感受、欲望或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以达到防御之目的,并不能真正为其解决问题,反而使其陷人强迫与反强迫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也正由于强迫症患者防御方式的不成熟,造成患者人际关系困难,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在疾病的过程中患者渐渐缺乏家庭和社会角色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从而导致个人无能感和生存危机感;而缺乏人格活力的人也最终陷入人际孤独和社会退缩。这往往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致残程度。所以在我们的心理治疗中,和患者一起探讨和改善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有研究表明,具有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成就感、幸福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容易达到积极的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