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失眠困扰的中层干部 刘某某,男,43岁,某公司中层干部。10年前出现失眠,入睡困难,早醒,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听说数数会帮助睡觉,就去数,一只羊、两只羊……结果数到成千上万只还是睡不着,自己还觉得越数越清醒,就算迷迷糊糊睡了,也很快就醒,醒后觉得头昏脑胀,一点精神都没有。情绪差,整天闷闷不乐,白天工作无精打采,记性变差,刚说的话、刚做的事过一下就忘记。与人交往是紧张急切,很不沉稳,遇到突发事件时则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任何事情都表现往坏处想,即使是休息,也坐立不宁。还常感到胸闷、多汗、口干、上腹部不适、便意频繁或稀便、尿意频繁而量少,头痛、眼花、耳鸣、手抖、皮肤刺痛感。后来就吃安眠药,刚开始吃安眠药时感觉很灵,一吃就睡,睡好了就不吃,睡不好再吃,后来每次越吃越多,睡觉反而越来越少,身体也越来越差,不能坚持工作,近来常借病在家休息。仍断断续续服药,心情时好时坏。三个月前开始就算吃药也睡不着,有时整个晚上不睡,且情绪低,心烦,整天提不起精神。 通过心理治疗医生知道了他一系列问题形成的过程:10年前因做了公司中层干部,单位实行指标考核制度,他一下子适应不了,一整天精神都处于紧绷状态,直到晚上睡觉,仍然放松不下来。脑子也变得异常兴奋,总是在想白天的工作情景,想白天做过的生意,老板说的话,满脑子感觉都要爆炸了,想不去想,却又控制不了,弄到很晚才睡。次日早上醒来,跳入大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昨晚觉得自己没睡好。接着,就开始担心白天工作会无精打采,会注意力不集中,会造成工作低效率……。越想就越担心,白天果然就真的没精神。这种消极暗示又导致晚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越担心。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在这个循环中,患者每次入睡前都在努力让自己快点入睡,而这种努力实际上是让自己的神经处于兴奋和紧绷状态,与睡眠状态的抑制和轻松恰为相反。这导致他越是努力想入睡,就越是睡不着,进而产生焦虑、急躁等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在循环中是逐渐放大的:经历了偶尔的几次失眠后,次日早上醒来都会下意识的对前一晚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如果睡的不好,情绪就低落,带着消极低落情绪去工作,效率自然不高。又因为他工作认真、负责,低效反过来又导致他更深程度的焦虑。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一些其他不适的症状也出现了,他把这些问题都归罪于失眠,因此,他特别在意自己的睡眠,每次睡眠的背后都伴随着焦虑、急躁的消极情绪。实际上,他下意识地把睡眠情境和当时的焦虑情绪相结合产生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是一种情绪反射,即当她躺在床上,焦虑、担心的情绪就会自动出现。在适当的药物治疗和10余次心理治疗后,患者的失眠基本得到解决, 点评: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人们愈来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情绪困扰,且自身又无法调节,表现出生理或心理上的一些不适应症状。其中睡眠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病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失眠的错误认知、和上述的恶性循环,因此除了必要的药物,心理治疗的重点在于个体认知的成长和恶性循环的打破。 (声明:所有案例均经技术处理和患者同意,其余人请勿联系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