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2007-11-08 《科教周刊·医疗卫生》专版)
【《人民日报·科教周刊》本期关注】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摘自十七大报告
【不吐不快评论】
病有所医 前景可期 王淑军
对于深受看病难、看病贵困扰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让他们备感温暖;而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则让他们对未来满怀憧憬。
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到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从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到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比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疾病负担沉重,公共卫生建设任务艰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间、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公共投入不足等等。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上述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新要求,适应我国国情,立足改善民生,注重基本卫生服务公平,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公立医院目前占全国医疗资源的95%以上,长期以来,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实行鼓励创收、收入归己、自行支配的机制,导致某些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公立医疗机构如何改革,是当前争议的焦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一新要求,无疑明确了这一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路径。
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坚持预防为主。近年来,一些传统传染病死灰复燃,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等新传染病不断出现,同时,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慢性非传染病的巨大压力,我国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双重负担。坚持预防为主,首先要加强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夯实基本医疗卫生网底,使防病治病的关口真正前移到预防上。
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我国七成以上人口是农民,农村却只有二成卫生资源,八成是在城市,且集中在大医院,城乡之间的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卫生、农民健康是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短板,理应成为今后卫生工作的重点。伴着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卫生网络的逐步健全,让9亿农民看到了希望。
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坚持中西医并重。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中医药正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最大特色之一。而且,不论在解决看病难和贵,还是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最具自主创新优势、弘扬传统文化等领域,中医药的价值日益显现。一直以来,坚持中西医并重尽管已经存在于宪法中,但实践中未能很好实行。十七大报告重申这一原则,我们应当把中医药切实继承好,发展好。
在这个开放且多元的世界里,不管是英国模式,还是美国模式或者其他模式,我们都可借鉴,但不能照搬,而应立足国情,走出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路。当务之急,应当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家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真正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如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景可期。
一位院长,一位医生,一位退休女工—— 三个视角看医改
本报记者 王淑军 王君平
十七大报告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新要求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新任务,为下一步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引起社会热烈反响。记者采访了两位基层医务工作者和一名普通百姓,听听他们怎么说。 北京朝阳区垂杨柳医院副院长李瑞杰: 公立医院坚持公益
我是一名基层公立医院副院长,近些年来,经常有老百姓问“现在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哪去了?”如今,十七大报告有了明确的回答。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为我国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作出了明确定位。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第一,服务目标是百姓满意。
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各种原因,比如一些地方激励公立医院市场化运作,违背了基本医疗服务大众的方向,医疗机构服务宗旨模糊,盲目扩大规模,走高端服务,平民百姓就“看病贵”;医院倒是发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却滞后了,造成百姓“看病难”。
领会十七大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公立医院一定要以坚持公益为前提。为此,一要强化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投入,履行政府职责;二是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定位。大医院职责应以接纳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为主,指导下级医院的技术工作;中等规模医院主要是服务就近患者群体,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主要承担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肩负基本医疗服务任务。真正构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各级医疗机构合理分工,百姓就医合理分流;三是多元化办院。引进外资和鼓励社会资源,如专科医院、营利性医院等,以补充公立医院服务的空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王成祥: 根本缓解医患矛盾
作为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我最关心医疗卫生政策及中医药发展的内容。
一直以来,医患矛盾突出,医院办成了自我创收赢利的实体,多数医务工作者深受困扰。现在,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我身边的许多同事都对这点印象最深,认为这是政府关注民生的体现,表明党和政府负责任的态度,将有助于医院改革,减轻患者的负担,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
十七大报告还重申“中西医并重”,又增加了“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内容,也让我们中医药工作者备感振奋。近年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可谓曲折艰难,中医药存废之争使中医药事业境地尴尬。十七大报告的上述内容,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鲜明态度。
最近,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断传出坚决贯彻执行十七大报告中有关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精神的信号,要求结合中医药工作实际,认识中医药工作的形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开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这都表明中医药事业正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
山东省烟台市退休职工吕玉珍: 说到我们心坎上
我认真读了十七大报告,其中有关医疗卫生的内容,真是说到我们的心坎上了。
就说“坚持预防为主”。病都在前面防住了,不得病,少得病,每一家少花多少钱啊。身体好了,年轻人可以多干事情,我们退休的老人也有力气出去旅游。报告里面提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希望社区医生能成为我们的朋友,随时可以咨询,还能有侧重地给我们体检。
报告还提到“以农村为重点”。我的妹妹就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扛”,那里的情况不乐观,与城市的差距太大,确实要下大力气把农村作为重点。
还有药的问题,最近我服一种进口药黛力新,烟台大医院是70多元,药店买是54元。我知道这是医院“以药养医”造成的,但为什么“以药养医”改不了呢?这次十七大报告提到,“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还有“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希望这个问题早日解决,药价要合理,价差也不能那么大。
说实话,国家老说要扩大内需,其实,老百姓不敢花钱,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怕将来生病。因此,医疗保障抓好了,再把预防抓好,老百姓自然敢花钱,比如出去旅游,享享福了。好在十七大报告提到这些,我们有了盼头。
身边好多人都说,这几年感觉越来越享受到改革发展的好处了,这就是报告里说到的“人人共享”吧。
【《专家视角》】
公平性体现以人为本 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授 向春玲
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内容,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宗旨。审视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历史进程,十七大报告有关医疗卫生领域内容背后凸显出一个关键词“公平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建设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建设,一直按照城乡有别、所有制乃至就业状态有别来组织实施,医疗卫生体制公平性问题也围绕着这样的架构展开:一是医疗资源的不公平。80%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于是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出现了社会普遍抱怨的“看病难”问题。二是医疗保障的不公平。一直以来,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多人,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城镇医保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那些收入不稳定、低收入和无收入的居民,例如大部分少年儿童、城镇非就业人口、非公有制部门的从业人员以及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员则游离在医保制度之外。新农合推行之前,农村医保由于采取自愿参加原则,只有少数相对富裕农民参加。而贫困的农村居民,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却因为贫困无力参合。2003年全国推行新农合制度,至今7亿多农民参合,但由于统筹水平不高,农民抗病风险仍然存在。也就是说,我国医疗保障范围对人口覆盖的不足和市场化的医疗服务取向,使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满足程度两极分化。这不仅影响到国民健康,也带来了因病返贫、群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不和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目的是要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解决医疗卫生的公平性问题。这意味着我国城乡广大的人民群众将看得起病、看得了病,共享我们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果。
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并举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白重恩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任务,还提出“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参与”。政府投入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保证。
公共卫生服务是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其中传染病控制、健康教育等服务有很强的公共性。在这一体系中,政府投入应占主导地位,尤其在健康教育这样的纯公共品提供上,而有些服务可以由政府出资来向社会参与者购买。
医疗服务体系非常复杂。如果没有社会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竞争,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即使在基层,私人诊所、提供初级医疗的医疗集团或高等级医院下属的初级医疗门诊部等,也可以补充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有些偏远地区不具备形成有效竞争的条件,政府有必要承担起基础医疗设施的投入。
要降低消费者所面临的医疗风险,一个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必要的。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中,会采取各种手段筛选消费者,使得医疗风险较高的消费者很难获得。由政府出面组织覆盖面很广的社会医疗保险有其优势。为了降低成本,更有效地运用有限政府资源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社会医疗保险可以只报销大病。对那些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医疗救助、惠民医院或门诊等手段,来保证他们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也比较复杂。一方面,要避免医院开大处方,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使新药物能获得市场,鼓励新药研发。医药分开、适当的国家药品目录以及适当的定价机制,都是值得探讨的可能方案。
十七大报告为医疗卫生体制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让政府投入在市场机制的帮助下充分发挥作用,人民健康水平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
(《人民日报》 2007-11-08 第15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