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健康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行为特征,除先天遗传因素外,后天影响起着更主要的作用。一家人,朝夕相处,相互学习、模仿、影响、渗透,因而常会形成共同的行为模式,“音乐世家”、“书香门第”、“体育之家”等就是共同行为模式的硕果。有时类同的行为模式表现得维妙维肖,如一家人的姿态、语调、待人接物,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态度竟达到酷似一人的境地。 据大量调查资料表明:一个家庭中,共同具有良好的行为(适应性行为)是健康家庭的基础,但要造就良好的行为模式,家庭主要成员的行为特征和长期悉心栽培是关键。古人道:“养不教,父子过。”这句话精辟地说明家庭中的长者对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发育的重要性。因此家庭中的长者,不仅要克服自身不良行为,而且同时要注意对下一代适应性行为的培养和塑造。 相反,如果一个家庭中共同具有不良行为(非适应性行为),就会对家庭健康起到了破坏作用,当非适应性行为达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成为罹患同一疾病的基础,有的还会引起社会问题。如在冠心病患者的家族成员中,其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是一般人口的3倍,这里除了遗传因素外,与家中类似的、种种导致冠心病温床的行为模式也有关,如在同一家庭中,由于食谱类同,饮食偏爱相似,并经常摄入高脂肪、高糖饮食,便会成为共患冠心病的饮食因素。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可归属于非适应性行为的结果,其中不健康的家庭往往是其犯罪根源的主要因素之一。少数家庭,一家中竟有几位成员有不同程度的犯罪行为,真可谓“犯罪之家”,这无疑是非适应性行为模式的恶果。虽然“龙生龙,凤生凤,作贼的儿子挖壁洞”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但家庭中的不良行为模式,对下一代身心健康发育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期望家庭健康,一定要重视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这样才能保障家庭每个成员心理发育健康成长。 王德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