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笔者认为这一主题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促进精神健康使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二是,承担共同责任可以更好地促进精神健康。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共同责任的意义和如何承担共同责任。 改革开放后中国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各项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疾病谱系的逐渐变化,导致了生活中的心理应激因素增加,各种心理卫生问题逐步增加。据1993年抽样调查表明,国内各类精神病的总患病率已由1982年的12.69%o上升到13.47% (不含神经症)。据估计全国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在各种重性障碍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最高,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在轻性障碍中,神经症的患病率最高。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因重性精神疾病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精神疾患的防治,预防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精神卫生问题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近年来发生的少数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加重了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还有人求神拜佛或求助巫医治疗,导致严重后果。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年指标(DALY)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6年资料)。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致残及劳动力丧失的1/5。我国是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卫生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5% ,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占整个卫生预算的2.35%,这与占疾病总负担的1/5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精神卫生的投入显然不足。我国的精神疾病防治机构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医疗设备陈旧,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总体上不能满足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据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我国目前精神科床位每万人口1.06张,精神科医师每10万人口1.29人。与WHO公布的(2001年全球精神卫生资源》比较,我国的专科床位、医师分别为全球平均数的1/4和1/3。当前我国精神疾病防治呈现了发病人数显著上升与能够提供的服务明显不足的矛盾。 精神疾病患者是社会弱势群体,保障患者的基本生活、医疗、学习和劳动权益,是维护和促进民生的生动体现。防治精神疾病,不仅限于医疗服务工作,更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医药卫生、人权保障、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复杂。只有多部门协作,共商对策,共担责任,才能全面实现对患者的救治与救助、康复与服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2001年3月8日,江泽民主席在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的信中提出要“动员全社会,努力为精神障碍患者重返社会创造适宜的环境”。政府领导是做好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需要加强领导,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我国《精神卫生法》即将颁布,可以预期,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精神卫生服务。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工作协调制度,加强沟通配合,要大力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支持和心理卫生服务网络,落实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才能做好精神卫生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周朝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