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月前,一位母亲带着网络成瘾的儿子找我看病。男孩子十五岁,初二学生,打网络游戏已经三年了。三年前男孩没有考上理想的初中,所以很是沮丧。母亲看到男孩平时性格内向,也没有兴趣爱好,买了一台电脑让孩子开心。孩子接触电脑游戏后很快便投入进去,情绪也很快好转。母亲看见孩子开心自然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也疏忽对孩子的管理。孩子在电脑游戏中的时间越来越多,有时候忘记了吃饭和睡觉。到了初中开学的时候,母亲发现孩子电脑游戏停不下来了,放学后不能按时回家做功课,而是在网吧里打游戏,成绩下降很快。母亲和孩子之间经常为了打电脑游戏的问题争执,有时会发生较强烈的冲突。母亲后悔当初给孩子买电脑的事情,但是她说当初是害怕孩子因为考试不好难过而这样做的,换句话说,母亲的行为是出自对孩子的爱。 记得去年,一位太太陪同她的丈夫来我的门诊。她的丈夫嗜酒成性,每天喝酒至少三次以上,每天的饮酒量达到一斤以上。八年前,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夫妻间恩恩爱爱。但是丈夫因为工厂倒闭而失业,显得非常的痛苦。她很能够体谅丈夫的苦痛,经常开导丈夫,有时在家里陪丈夫小酌几杯。但是丈夫并没有特殊的技能,再就业道路很是艰辛。五年前,丈夫找不到工作在家休息了。在家时间多了,喝酒也频繁了。太太认为丈夫以酒消愁,就默许了丈夫的行为。结果丈夫饮酒次数越来越多,饮酒量越来越大。就这样,丈夫慢慢的变成了“脾气古怪”的“酒鬼”,身体也慢慢的消瘦下来。在丈夫的血液化验中,肝功能严重异常。腹部B超显示,酒精性肝硬化。看到报告的时候,太太哭得很厉害,在哽咽中说了许多自责的话。 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不外乎母子之爱,夫妻之爱。我们深爱着对方,就会希望对方健康,快乐和幸福。为了让对方达到这样的条件,我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但是出自爱的行动,是否能够达到爱的目标吗?有时候答案是否定的。为了爱对方而产生的行为却换来了对方带来了更大的伤害。《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给爱下了这样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他认为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我们认为前两个案例中的母亲对儿子,太太对丈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因为这种爱不能促进儿子、丈夫的心智成熟,不能促使他们自我完善,母亲、太太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母亲没有意识到儿子遇到挫折失意的主要问题在于孩子存在着不良的性格基础,让孩子正视挫折,端正学习动机,改善不良性格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太太也没有意识到丈夫遇到失业痛苦的主要问题在于丈夫没有一技之长,让丈夫重新对职场进行规划、分析自己职场优劣势、培养更强的工作能力才是丈夫真正需要的。而母亲、太太不忍心看着他们的悲伤,用不健康的方式暂时让他们逃避,也没有及时的去除不健康的方式,长期以来对方习惯于这种不健康的方式不能自拔,反而给对方带来更大的伤害。所以,当我们爱别人的时候,行为更要认真的思量,我们的行为爱是否能促进别人的心智成熟,是否能促使他们自我完善,我们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有时,爱一个人,真的很难。 周朝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