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热映的美国大片《盗梦空间》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成功。成功之一在于票房的成功,全球总票房接近八亿美金。成功之二在于让全世界的人开始关注于睡眠和梦。电影的故事是“造梦师”将合作者和目标对象同时催眠,使其进入“造梦师”设定的场景,最后“造梦师”在多层的梦境中为目标对象植入意识概念,让其改变以前的认知模式和行为。电影虽然息影多日,笔者仍然会被问及是否会”造梦”的问题,更有甚者,一位家长虽然到医院咨询,问能否为他厌学的儿子造一个梦能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让孩子爱上学习。笔者深感一部成功的电影的力量,其实电影中假设已经超出了目前对梦的认识水平,甚至在未来的人类世界中也是不可完成的。“造梦”一词并不在科学心理学的范畴,可能来源于编剧对催眠胆大的幻想。 其实催眠不等于“造梦”。催眠一点都不神秘,它是通过心理暗示影响,在被催眠者身上诱发的一种特殊心理生理状态。首先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催眠是催眠师以人为诱导的方法(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使被催眠者引起出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的心理状态。医学上认为,这种状态是一种伴有意识范围变窄的“意识改变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催眠主要是一种“心理分离”状态,不同心理过程之间、心理过程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出现分离与脱节。催眠可以使病人唤起被压抑和遗忘的事情,说出病情、内心冲突和紧张。笔者也在放松训练中运用催眠的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而电影中所谈及的“造梦”,似乎让所谓的造梦师能够控制梦的所有的细节。这是一种无稽之谈。我们知道一个人意识状态下的思维活动也不可能完全的被控制,意识流中总是会有我们非预期的内容。比如强迫症患者中大脑中总是反复出现恼人的强迫思维。而在意识防御下降的睡眠中,我们的大脑在处于潜意识的活动中,梦的内容是杂乱的、无逻辑性的。每一个人的潜意识是无比的丰富,想要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已经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想要控制别人的潜意识更是“痴人说梦”了。 不过,梦境中会透露出一些情绪、人际关系等等心理信息,这些信息会被精神分析者做出一些解释,来对患者的性格模式进行阐述,帮助患者对自我的认识,以推动患者病情的好转。所以,释梦技术也是临床心理医生常用的技术。释梦与造梦也不一样,释梦是医生对来访者汇报的梦境做出解释,而不是医生造出一个梦改变来访者。 综上所述,“造梦”仅仅是电影工作者的一种科幻色彩的杜撰,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人们对于“造梦”的恐慌或神奇大可不必。不过这些离奇的想象使电影增加了许多卖点,受到广大科幻电影迷的热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时候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好莱坞电影工作者梦幻般的想象力。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对梦有了初步的科学的了解,看电影时也就少了几分茫然。最后,需要和大家说明的是,现在临床心理学有许多的方法去改变一个人不合理的认知,篇头那个厌学的孩子经过一段心理治疗后也逐渐将学习成绩赶了上来,所以我们不必把希望仅仅寄托于“造梦”。 (周朝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