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心理导刊
家庭治疗漫谈(1)

发布时间:2016-05-03

初识家庭治疗 2001年,我去北京进修临床心理,主要跟北大精神卫生中心的唐登华、崔玉华老师等学习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和集体治疗。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跟唐老师去听一个讲座,其实是一个家庭治疗的现场案例,治疗师是来自香港的著名访问学者,一位慈祥的老太太,面对的是患有厌食症的女孩和为之烦恼多年的母亲。虽然是一个初次访谈,但整个过程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也超出了我当时对心理治疗的了解程度,因为以前我们可以看到的书本中有关家庭治疗的介绍,就是两三千字,没有任何详细的对白资料,没有任何的培训体验。特别是当治疗师说出:“你病得好啊,你要再病三个月。”让我无法接受,我当时觉得治疗师的很多做法是“大逆不道”的,因为,在我以往的职业经验中,作为权威,医生和教师是不可以这样说的。但神奇的一幕在眼前发生了,病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她与妈妈都有了显著的改变。 那是一次偶然的际遇,随后的有关家庭治疗讲座、培训和督导等都是部分的、零散的、不同风格的,从那时候起,对家庭治疗的了解也在点点滴滴地积累,理论不甚深入,只觉得过程是非常好玩的。后来有机会参加了中德班连续培训。在一周的培训课程结束之后,我的中国同事什么样的反应都有:兴奋、好奇、困惑、反感等等。所授内容超出了一般对所谓精神分析、行为治疗等的了解程度。觉得更复杂一些。比如:在中国不可以说一个病人“病得很好”,病了以后整个改变了家庭的结构模式。但在临床治疗中,德国治疗家对中国家庭有着惊人的作用。我们通常的医学临床首先要看治疗是否有用?家庭治疗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神奇”,在随后与同学讨论得来的印象是家庭治疗与精神分析、催眠甚至我国的老庄哲学等密不可分。可以说它是一个混合了很多思想的体系。 (叶青)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老年心理系列讲座(26)
下一篇:心理咨询师对你说⑤
首 页 |  医院概况 |  就医导航 |  学科建设 |  医院动态 |  院务公开 |  党建文化 |  康复家园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苏ICP备11035717号
联系电话:0514-87207254(办公室)、0514-87207255(医务处)、0514-87207250(导医台)
投诉监督电话:87251280、12345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278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可随时与我们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