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许多家长只注意幼儿的生理健康,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父母应怎样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一)要满足孩子的合理心理需要。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安全及活动的需要等。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时常以“不要老缠着妈妈”,“这样不是好孩子”的话语打发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愿与人交往,变得沉默、胆怯、退缩、抑郁,这实际上是孩子的安全需要与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当然,对孩子的种种需要,大人不能无限制的满足,如是不合理的,要说理分析、讲清不能满足的原因,否则处处让步、迁就又会使孩子骄纵任性,同样不利于心理健康。 (二)要引导孩子在集体活动和与同伴交往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集体活动中养成孩子关心集体、尊重别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处、礼貌待人等优良品质,逐步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和纠正性格缺陷。 (三)要启迪孩子积极的智力活动。家长要重视早期教育,活跃的智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四)要指导孩子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家长要积极引导,启发孩子冷静思考,指出改变现状的努力方向,及时给予疏导,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去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胜任感,增强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维护心理健康。 (五)要处理好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卫生问题是心理发展失常的结果,在处理时,先要仔细分析原因,勿急勿怒,逐步采取纠正的措施,不能轻率推断,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六)教给孩子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卫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