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是一种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没有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的功能性精神障碍。精神因素包括形形色色的生活事件、心理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易感性是否与遗传有关尚待考证,但本病患者中有不少人病前具有癔症性人格,这应该是易感因素之一。
癔症性人格又称表演性人格。其主要特点是人格不成熟:形象思维较抽象思维占优势,易受暗示,富于幻想性;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对人感情肤浅;行为夸张,自我表演,过分做作,引人注意,追求刺激,不能耐受寂寞,希望过戏剧性生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等。
关于癔症发病的机制,不同心理学派有各自的解释。有心理学家认为癔症的发病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在癔症症状中,有一种确定的意志努力,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这就是癔症的特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这种目的和动机是隐藏在患者潜意识中的。这一解释在临床遇到的某些病例中可以得到印证,而且有一些病例还与其自我中心的人格特点相呼应。
某位女孩在逛商场时看中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回家后向母亲提出购买要求,其母考虑价格较高而拒绝,尽管女孩由央求到发脾气到哭闹升级,但母亲仍不允。谁知片刻后,女孩站在母亲面前,以另一种声调直呼其母的名字,自称自己是“红岩上的江姐”,并说:我们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就是为了让今天的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要穿得好、吃得好;并教导她应该满足女儿的愿望,不要让女儿伤心等等,其时女孩动作姿态也异于往常。其母见状莫名惊诧、一时不知所措。片刻后女孩又恢复了自己的身份继续哭闹,被问及刚才之事称不知道。
癔症发病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有“万花筒”之称。精神医学临床上将这些表现形式划分为两大类:一大类称为分离性障碍,指发作时出现精神障碍,对过去经历或当今环境或自身身份的认知与实际完全不相符、或部分不相符。上述这位女孩的发病形式称为癔症性身份障碍,发病时身份完全不符了,属于这一大类中的一种类型。可以看出,女孩的发病对她想得到那套衣服是有益的。另一大类称为转换性障碍,指由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通过某种机制很快转换成为某种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形成,情绪反应就变得不明显了。下面一例即是癔症转换性障碍中的癔症性瘫痪。
某女中学生平素不爱运动,对上体育课不感兴趣,但又不能总是不上。某次体育课运动时不小心跌落在垫子上,吓得周围同学叫了起来,受此惊吓和暗示,该女生当时就起不来了,两下肢就“软瘫”了。到医院经多种检查确定身体没有发生器质性损伤,但仍然不能行走。住院观察期间,该女生能看小说,能玩游戏机,就是不能走路了,但看不出她对此着急。后来,经精神科医生会诊,确诊为癔症性瘫痪,属于癔症的转换性障碍中的一种类型。她此次发作由受惊吓和暗示引起,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潜意识获益理论解释,对不想上体育课也是“有益”的:你看,体育课的运动造成了瘫痪,瘫痪当然不能运动了。所以,潜意识中的“获益”心理常常显得幼稚。后来,该患者经过精神科医生恰当的心理疏导特别是成功的暗示疗法的治疗,很快就康复了。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对癔症性瘫痪病人不闻不问,任由其长期卧床,有时可能导致相关骨骼肌的废用性萎缩,成为真正的瘫痪。另外,正因为癔症的表现五花八门,所以癔症又是一个“陷阱”,临床医生要注意避免将器质性疾病误诊为癔症。
卞加德 扬州五台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