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一位50多岁的母亲悲痛欲绝地前来心理门诊哭诉不想活了,起因是其才貌双全且白领独生女儿结婚后3年来一直保持丁克家庭,最近被家长催生迫于无奈才向父母吐露原委:自己和丈夫都是同性恋者,为了满足父母双方的传统需要才做名义上的夫妻。
案例2:一位女中学生不愿意上学,要求父母及校方同意让其剪短发、着男生校服,面对心理医生则昂然道出:“我讨厌做女生,我认为我就是男生”,其父母反映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后就一直喜欢中性化衣服,喜欢和男孩子一起打闹,行为粗犷,从不喜欢女孩游戏或相关衣服饰品,由于成绩好,因此父母亦从未在意,认为女儿不爱打扮是好事可以专心学习,不会担心女儿会早恋。
案例3:一对农村中年父母压着正在念大学三年级的女儿前来求助,该女孩长相娇小玲珑,但短发,行为举止模仿异性,中性装束,她告诉父母毕业后打算:准备筹款30万做变性手术!这一消息对于这对来自于农村见识不太广泛的父母来讲毋庸置疑是一个晴空霹雳,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不如花3元钱全家一起死!后经人介绍辗转来找心理医生。
案例4:一对小夫妻刚结婚一周年就提出分手,女方悲愤地告知父母原本以为找到一位非常心仪的内外双修的好丈夫,后来才发现丈夫居然是一个同性恋者,且为双性恋,在反复沟通劝说无效后无奈提出分手。
其实从古至今同性恋的案例举不胜举,很多西方国家甚至同性恋已经合法化。但在我们这个相对传统的国度,且当下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如果孩子一旦出现同性恋不愿组成正常的家庭,这对其普通家庭来说无疑似乎是个毁灭性的打击。一旦已经成为如文中开头列出的同性恋案例,要想从根本上来解决是非常困难棘手的了。其实大多数同性恋并不是天生的,家长如果不希望孩子将来有同性恋倾向的话,最好从小就关注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因为改变一般比预防困难!家庭关系、家长的抚养方式、学校的性健康教育以及大众传媒都可以成为引发青少年同性恋倾向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1、关注从小塑造孩子的性别角色。性别从生理上来看是天生的,但性别的心理角色与后天的塑造有关,比如,主要在父亲常年在外工作的以纯女性家庭里的男孩子容易有行为举止“娘娘腔”的倾向,抚养过于细腻、包办,使男孩缺少果敢、勇猛有担当的男子汉品格。而一些女孩的父母不太注意,从小为了方便节省时间学习或其他的原因给女孩子留短发、不穿裙子、不穿漂亮衣服,更不注重行为姿势及形体的调整,容易给孩子形成假小子的形象,认为孩子这样不会早恋,殊不知这一形象会在环境中强化,同学们会按照对待男孩子的方式对待她。因此必须从小灌输正确的美学礼仪教育。2、父母要利用业余时间和孩子多沟通,对孩子要分别引导,让他(她)们明白作为男孩或女孩的优势所在。父母和孩子保持交流、沟通的通畅,在家庭教育中是很重要的,其实对很多方面来说都是如此。能够沟通才可能早期发现孩子心理的变化,早期干预。当你发现孩子对异性不感兴趣的时候,就要考虑这方面的风险了。3、不要只关注学习成绩,为防止早恋,禁止和异性孩子正常交往接触。其实这种禁止常常是不奏效的,而且初中以后的孩子往往有情感的需求,如果你禁止了异性的交往,他(她)就有可能转到更隐蔽的同性那里去,而且对女(男)孩子的真实情况更加没有体验。现在孩子的观念与六七十年代的人不同,他们有的把同性恋看成一种时尚,所以形成同性恋倾向的可能在增加。而且现在中性文化很有市场,容易出现多种倾向。当然,禁止和提倡之间的度如何把握需要考虑,这些值得家长思考及斟酌。4、不要灌输孩子形成对异性的错误印象。一些有情感挫折或婚姻失败的家长会告诉女孩子要男生,甚至说世界上所有的男人不是好东西,有些被丈夫抛弃的母亲则告诉儿子不要轻易搭理狐狸精否则会不幸福、会上当的等等,这些错误的认知有可能造成孩子对异性的排斥。一些“外貌协会”的女孩子娱乐圈里的看似完美的帅哥看多了,长大后感觉现实中的男生颜值差距很大,认为周围的男生没有吸引力而放弃正常婚恋,最终可能发生畸形恋情。
卜茹
心理咨询热线:0514-87207347